自然阳光古文:违规挂靠已成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原因
古文
2024-07-29 13:13:12
0

【第一直销网讯】根据对行业的观察,我们认为挂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创业热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和热情。

第二,信息开放的结果: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和知识爆炸。

第三,强大供应链保障:中国从原料到代工厂到物流资源的强大的供应链生态。

第四,牌照稀缺:牌照的高门槛以及停发、牌照拥有者自身不善直销经营而转向寻租牟利。

从被挂靠方来说,许多直销持牌企业,特别是内资直销企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经营理念及经营手段滞后,导致企业经营困难。为实现企业生存或扩大销售业绩的目的,不少公司利用直销牌照实施挂靠行为,允许挂靠方以直销企业的名义从事经营活动,从而收取管理费等进行牟利。

而挂靠方则通过挂靠已有直销牌照的企业,这些原本的类直销企业可以迅速进入市场并开展业务,而且冠以合法直销的名义,可以迅速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此外,被挂靠方有法律团队,可以帮助协调处理相关法律问题。因此,挂靠在近年来的直销行业中并不鲜见。

目前直销行业中挂靠的合作模式主要包括三种:一是借壳运作,挂靠方没有直销经营资格,以被挂靠直企名义从事活动;二是单独结算,挂靠方自营产品、自行设立奖金制度和结算体系,被挂靠直企基本不参与挂靠方的运作,对挂靠方运作规范性等影响有限;三是收租金,被挂靠直企收取一定比例“牌照”租金。 

鉴于近年来挂靠情况多有发生,也可以看到挂靠行为确实会对市场带来一些影响。

挂靠行为对直销行业最大的影响是,挂靠这一形式将许多明明是处在传销范畴、应该被严厉打击的团队带到了直销这个行业,导致行业被污名化,影响了直销企业的声誉;挂靠方寻求快速变现,容易出现虚假宣传,甚至出现传销和集资诈骗等违法行为;当挂靠方崩盘时,会严重影响整个行业,导致直销企业面临受到行政处罚和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律风险。 

对于规范经营、渴望长远发展的直销企业来说,挂靠团队和企业自身原有团队存在天然的经营理念的冲突,挂靠团队为了短期的业绩快速增长,以直销企业的名义进行肆意的宣传,以更好的收益诱惑潜在客户,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进而影响到整个直销行业。 

当然,挂靠也有一些有利影响:营运合规的团队对于促进就业和增加税收有一定贡献。

目前,从法律和政策角度来说,感谢市场监管总局牵头开展的清理整治挂靠行动,维护监管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权威性。 

但是,中国直销改革创新的步伐必须加快,职能部门不应以行业问题为由阻止直销申牌的进程,修改条例和开放市场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法无禁止即可为,法律法规、职能部门应该规定什么是不能做的。明确了黑名单和白名单,行业自然会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自我调整,优胜劣汰。  

直销行业的健康发展不能建立在违规操作的基础上,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坚持合规经营。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有一部基础扎实、适应市场发展需求、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让直销企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行业中产生挂靠的现象并非法规、政策的漏洞,这一点需要明确。从经济社会的各个行业来说,挂靠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虽然许多挂靠现象的出现是有危害性的,但并非行业中只要产生挂靠的现象,就说明法规政策有漏洞。可以理解为,挂靠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合理的经济运行的形态。

从挂靠坏的一面来说,比如挂靠现象很多的建筑工程行业,取得条件苛刻的一级资质、二级资质拿到工程标的多为大公司,众多分包公司、工程团队挂靠在这些有资质的大公司下面承揽工程,取得工程款后分配利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行业现象催生出了如豆腐渣工程、造假、贪污腐败、农民工讨薪等乱象。

从好的一面去看挂靠,比如律所、会计事务所,甚至是高校,这些怀揣各种高含金量资格证的人才与机构进行合作,其中的利润分配方式,何尝不是一种挂靠关系?但是这种挂靠是积极的,是对简单劳资关系的一种补充,可以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刺激经济的发展。所以,不能从有挂靠现象,就归出制度有漏洞的结论。

当然,对于任何行业来说,遵守法律法规都是必选项,也是企业正常发展的前提,行业毒瘤的清理整顿以及不定期的“监管回头看”有助于从根本上消灭违法挂靠行为。尤其不能忘记的是,我们直销行业是高人员密集型的行业,这事关社会安定,所以我们行业需要,也必须由监管部门进行“强监管”。因此,针对我们行业出现挂靠的现象须更加严谨、审慎地进行对待,我们理解也支持监管部门对挂靠行为进行整顿治理。 

展望未来,挂靠不一定能完全“被消灭”,但今年的整治挂靠行动确实会让直销企业实现优胜劣汰。违规挂靠行为的普遍违法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原因。经营不善的直销企业不能再靠出租牌照躺着收钱,市场团队不能再任性地“另立山头”,这对于优质直销企业而言是一个机遇,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市场团队选择加入。今后,或许会形成一种新的直销企业与团队合作观念。 

真正打击挂靠行为需要依靠各级监管部门的共识。杜绝违规挂靠更需要行业的洁身自好和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本文作者:古文,自然阳光(上海)日用品有限公司区域公共事务部总监

本文来源:《知识经济》杂志

【责编:菲菲】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