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雷潮会改变P2P吗,我们该怎么做?
叮当问答
2018-08-16 10:49:00
0

timg.jpg

【第一直销网讯】 老板跑路,良性退出,投资者挤兑,这段时间的P2P爆雷不断,成为了众矢之的。为什么P2P会在这个时候集中爆雷,这个行业还有未来吗?对于深受其害的投资者,又该如何维权呢?

目前P2P行业的真实现状是怎样的?

P2P有真实的需求,是传统金融业务的有效补充,关注合规的头部和小而美平台,远离期限错配的平台。

柏亮:

现在市场和投资者对于P2P的信任度下降,存在着较强的风险意识,或者说风险敏感度比较高。尾部平台的压力更大一些,比如最近暴雷的一些平台,如果它们不暴雷,我都不知道这些平台的存在。它们的规模比较小,很多都只有几千万或者几个亿的规模,这类平台的压力会比较大。

另外压力比较大的,或者容易出问题的,就是有期限错配的平台,最近有的协会出了一些规范,要求平台下架以各种理财计划的名义推出的产品,这些产品可能存在着一定显性或隐性的期限错配。在期限错配的情况下,现在流动性紧张,这些平台的投资端资金就容易跟不上,可能出现爆仓的风险。

第三个就是合规性比较弱的平台,产品运营稳定性和交易结构问题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更容易暴露,投资者也更倾向于撤离,这是比较明显的问题。

另一个压力比较大的是资产端,资产质量比较差的,压力也会更大。

相对而言,头部平台的压力会小一点,但并不是说完全没有压力。在前一段时间,也就是7月上旬到7月25日之间,头部平台的压力也很大,基本都是呈现出资金净流出的状态,而且流出的频率还很高,有的下降量都达到了20%。最近一个星期则是有所回暖的,这些优质的大平台在合规性、流动性和资产质量方面都是维持的不错的,它们的状况略好一些,但也纷纷在推出一些高利率的产品来稳定投资者的信心,吸引更多的投资人。

所以要说现状的话,这种优质公司的情况比较好,虽然也面临着比较大的经济压力,但在维持稳定性方面还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其实还有一种平台大家或许关注的比较少,但实际上可能还不错的,就是一些小而美的平台,这些平台在合规性方面做的不错,规模不大,公司自身的流动性比较强,它们的压力倒也不是很大,可能比那些优质的平台还要小一些。

郑麒:

根据国家监管对于P2P业务的指导意见,P2P是一个撮合有借款需求客户和有富余资金出借需求客户的信息中介平台,平台要坚持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的本质,做好借款客户的风险审核和风险定价,做好资金和资产的匹配,不设立资金池,通过资金存管的形式不触碰客户资金。

相较于美国和中国的P2P企业,两者的定位以及外部环境并不相同。相比美国健全的征信体系,中国还有相当数量级的征信白户(还没有征信记录的客户),但是我们相信这些客户依旧是有金融借贷需求的,只是还没有被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覆盖。所以我们希望去服务这部分客户,从这个角度来看,P2P公司应该定位于传统金融机构的补充,而不是和传统金融机构直面竞争。

倪文弢:

90%的P2P基本上是旁氏骗局,因为很多的P2P产品的金融逻辑并不合理。比如它针对资产端的审查并不严格,过去不爆雷并不是因为风控做到好,而是靠把规模做大进行借新还旧。这跟做小贷的业务不一样,比如对借款人的审核,既会用大数据风控、第三方征信,也会借用人行的征信数据、公检法等相关内容。但是很多P2P可能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去这样做。

这次P2P爆雷潮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多方面原因导致了这次P2P出现爆雷潮,宏观方面有经济低迷、流动性紧张;行业内部是很多平台玩期限错配酿成了恶果。

柏亮:

这次的P2P暴雷潮,不完全是平台本身的原因,宏观经济环境趋紧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整体上的流动性在收紧,社会整体融资规模持续下降。除了P2P外,其他的一些渠道,包括私募基金等,它们规模的增速也非常缓慢,说明市场流动性在减少,而投资者对风险的敏感性和关注度则更高。

更重要的其实是实体经济的紧张,银行的不良率在不断提高,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末,商业银 行的不良贷款余额1.77万亿元,相比 2017年第四季度末增加685亿元;商 业银行不良率1.75%,较上季末上升 0.003个百分点,这是银行业不良率 时隔5个季度以来的首次上升,此前 一直持平为1.74%。其中,农村商业 银行不良贷款比例一直较高,且呈现 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详细的分析见零壹财经《关键时刻——P2P网贷危机调研报告》)

越小规模的银行,它们的业务类型或客户类型与P2P越接近,比如借款端的属性等。企业债的违约率也在大幅上升,上半年有大量的企业债违约。

由于P2P的借款对象主要是小微型企业和个人,他们对于流动性的紧张更加敏感,而整体流动性的紧张,大概率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个趋势并不会因为某个政策的出台,就马上会好转的。

当然,如果央行在流动性上能够有所放松的话,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当前的压力,不过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在目前的情况下,那些经营能力比较弱、风控能力比较弱、资产质量比较差的公司,出问题的可能就比较大,所以接下去可能还会有平台出现倒闭或者清盘的情况。

但总体而言,整个行业的状态不会像前一段时间那样恐慌,从近一个星期的情况来看,排名前30平台的交易额和活跃度都有所回升。在之前7月7日到25日这段时间间,是压力比较大的,7月7日是个转折点,之间都是小平台倒闭,小平台资金净流出,大平台还是净流入的,但从7月7日开始,无论是小平台还是大平台,都呈现出净流出的状态,算是一个分水岭吧。

至于这样的回暖能够持续多久,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观测。目前很多平台也在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进行投资者教育,加强与投资者之间的沟通,以及对回报率进行优化调整等。这轮剧烈的动荡,不会说结束就结束,但也不是说这个行业就没有机会了,未来对投资者的要求将会更高,需要更加理性。

对于新增投资者而言,要更加理性的对产品做出判断,不能仅仅因为利率高就去投,要进行多维度的评测。对于已经在投的投资者而言,而没必要过分的惊慌失措,因为P2P都是有期限的,不可能像活期存款那样,随时可以存取,需要一定的时间,等待借款人的兑付,所以没不要太过恐慌,可以多和平台进行沟通,仔细地分析下投资标的,如果真的出了问题,再按照政策和法律的规定,采取后续的维权动作。

郑麒:

今年在国家去杠杆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是一个收紧的状态,因此造成了一些企业的资金问题,甚至也爆发了一些企业债务违约的事件。延伸到P2P行业,因为很多P2P企业的资产来源是企业借款,这些企业的还款一旦出现问题,就引发了一批平台的违约潮,同时一些高返利平台庞氏骗局模式被揭露,使得投资客户的信心产生了很大影响,更多的投资人会采取持币观望的态度,或者减少自己在P2P平台的投资。

当整个行业处于资金情况趋紧的情况时,另外一些没有做好资金资产匹配的P2P平台又陷入了流动性风险。如果说第一种是资产端原因造成平台爆雷的话,第二种则是资金端原因导致的平台爆雷。这类平台往往会有一些活期类或者定期转活期的产品,由于资金和底层资产错配,当客户开始大量提现且新资金进入放缓时,就无法给客户按期兑付。

总结来说,我认为这次爆雷潮起因是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一些资产端为企业借款的P2P平台出现了债务违约,从而影响了投资人信心,持币观望。由于资金趋紧,一些进行期限错配、拆标的平台流动性出现了问题,进一步出现了无法到期兑付的问题,导致了更大的恐慌,逐步蔓延到整个行业。

如何辨别P2P平台?更好地进行P2P投资?

合规性是P2P平台的基础,需要重点关注底层资产和平台的安全性,远离期限错配,甄别担保猫腻。

柏亮:

金融交易本身就很复杂,在P2P的交易中,大部分人很难对其资产端的情况进行评估,光靠注册信息没有办法对这些资产做出评价的,所以这个对于投资者而言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

合规性是相对比较容易识别的,不要单单看平台的宣传资料,可以先去试探性地买入一些产品,比如一个产品的最低下限是100元,那你就先买100元,通过这100元的产品来研判它是否具有监管所要求的基本要素,例如它说有托管银行的,那你在投资的过程中,资金肯定就要经过银行的。

对于期限错配的问题,那些以各种理财产品的名义来进行投资的东西,多多少少都会存在着期限错配的情况,这在去年的整顿过程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同样的,你可以先买入100元的产品,然后将合同的期限与投资标的的期限进行对比,如果出现不一致的情况,那么基本就是通过期限错配来实现的。

有些平台说自己有担保公司担保,那你就需要去了解下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怎么样,并不是说有了担保公司就可以高枕无忧的,有些担保公司可能自身都难保。

有些公司有风险保证金,现在也被称为风险缓释金,这个就要详细去了解资金究竟有多少,然后现在的余额和整个平台的贷款余额有多少。如果风险缓释金很小,那就要分析它是否能够坏账率控制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要是不能很好控制坏账的话,那这些风险缓释金可能是不够的。

无论是担保还是风险缓释金,都是第二还款来源,在原理上都是一样的,就是借款端出了风险,由第三方来还款,只是在交易结构和赔付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般而言,保险公司都是持牌的金融机构,具有保费的收入,所以流动性会略好一些,但很多平台其实是与保险公司这样合作的,就是平台给保险公司一笔保费,保险公司的赔付以这笔保费为限额,比如平台交了一个亿的保费,那么保险公司最高赔付额度就是这一个亿(还要扣除保险公司的收入)。所以投资者可以去找平台咨询,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在保险,保险的程度有多大?

郑麒:

第一是平台底层资产的甄别。投资人需要了解自己资金的流向到底是企业还是个人,以及这个平台对于不同属性资产的风险管理手段。关于如何甄别资产的真实性,对于普通投资者是有较大难度的。就我个人经验,借款金额较小的个人借款标的,由于标的金额小,标的数量多,造假的成本高,造假的可能性较低。

第二是平台是否做到了资金隔离,即银行存管。这里要强调的是平台有没有真正完成了与银行的系统对接,实现银行存管。投资人可以通过与存管银行核实,以及在日常的充值、提现流程中,是否在存管银行页面操作,来进行判断。

第三是不要过分追求高收益平台。对于这一点,相信通过这次爆雷潮的风险教育,以及四大高返利平台的全军覆没,让很多投资者认识到了这一点。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在监管规定资产端借款利率不得超过36%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平台给到投资人的投资收益依然非常高,那这个平台肯定是没有办法长期良性存续下去的。

第四是看平台的资金和资产是否存在错配。如果一个平台的借款标的期限多为24个月或者36个月,而平台给出的各类自动投标组合/工具却都是12个月以内,甚至是可随时退出的,那就要投资人提高警惕,看一下是否存在错配的情况。

倪文弢:

一般来说,那些有大拆小、长拆短,收益率比较高的P2P平台,大概率是旁氏骗局。收益率比较高一般是在9%以上,再加上平台至少要收3%的手续费,那么借款人的借款利率高达12%以上,而这些客户实际上是次级客户,他们在传统的金融机构是很难借到款的。另外,还有一些P2P平台不合规,会去做长拆短,比如有些平台会把一年期、两年期的标的拆成一个月、两个月的。长拆短做得多,到了集中兑付的时候压力就会很大。还有一些特别违规的,会存在一标多卖的情况,这些完全就是骗子,是捞一票就跑路的。实际上,进入P2P的门槛非常低,作假的成本也比较低。所以,这一波P2P爆雷潮,有些是卷铺盖跑路,有些是碰到了集中兑付。

对于10%左右还算合规的P2P有几个特点,一是不会挪用投资人的钱,只是信息中介。二是对投资人披露的信息一定要尽职尽责,能够如实反映借款人的需求和信用水平;而且自己要有一定的能力,平台可以借助一些手段和技术更好地去了解借款人的资质等。

如何配置P2P,合理看待它的收益率?

P2P本身是一个高风险资产,根据自身的资产状况和风险偏好来选择。P2P产品的合理收益率无法定量,未来会持续走低,但比银行理财要高一些。

柏亮:

这个和投资者本身的属性有关,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P2P本身是一个高风险资产,这是一定要有的意识。P2P其实对金融行业很重要的一个补充,服务了以前银行不服务或者服务不到的这些借款人,那银行为什么不给这些借款人提供服务?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借款人的风险水平,是要高于传统金融市场的平均水平的。

P2P行业还是一个新生的行业,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十年了,但大部分技术平台还是近5年才出现的,所以它还是一个在不断成长中的行业,大部分平台都处于学习、磨合和自我摸索的过程中。P2P投资是相对高风险的投资,无论是行业、平台还是我们这些观察者,都没必要去避讳这件事情,因为与货币基金、银行理财等相比,它的平均风险就是要更高的。当然,我们说的是平均风险,要说个别的话,也有银行的产品暴雷,也有违约率很低的P2P。

既然是高风险的产品,那么对于投资者而言,也应该是具有高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人来投资。决定是否要配置P2P的,主要是两个因素,一个是投资者本身的资产配置情况,如果本来就是配置有高风险产品的,那么用P2P来置换一些高风险产品,这是没问题的;另一个则是个人的风险偏好,有足够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决策能力,那么就可以去配置一些P2P。

至于每个平台究竟是投10%、20%还是30%,要因人而异的,不可能会有标准的答案。有人把100%的资金全部投在P2P上,这我认为还是要深思熟虑的,自己是否独立地进行了思考和决策,是否拥有足够的风险承受能力。一般而言,对于高风险资产的投资,最好的比例是:这些钱全部损失的话,也不会对你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郑麒:

合理的收益率很难定量,需要综合来看。一方面各家平台对资金的需求量是不一样的,导致它们获取资金的成本会有所不同。此外不同平台的品牌影响力,成立时间的早晚,平台规模的大小等,使得各家平台获取资金的能力也会有所不同。从而使得各平台的投资收益会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同一个平台在不同阶段也会有调整,比如年底整个经济市场都处于资金紧缺的时候,资金成本必然会有所提高。而年初,从历史经验来看,借款需求减少,资金反而相对比较富足,平台往往会通过降低借款利率的方式扩大借款需求,增加资产量,同时也挤出部分追求高收益的资金,来平衡资金和资产的关系。所以很难以一个绝对数值来告诉投资者,什么样的收益率是合理的。

但是从行业大趋势来看,随着行业监管的日趋规范,P2P的投资收益会是一个逐步下降的趋势,下降到某一个程度后保持平稳。至于具体会下降到哪一个点比较难预估,应该会比银行的理财收益会高一些吧,但肯定不会再回到2013-2014年的收益水平了。

怎么看P2P行业的未来?未来的监管会怎样?

爆雷潮是一个很好的投资者教育,从中长期来看对健康发展的P2P公司来说算是红利。未来行业监管会更加规范,很多企业会退出这个行业。

郑麒:

我觉得这次爆雷潮也是一个很好的投资者教育。大家在投资一家P2P平台时,需要了解其中的收益和风险,而不是仅仅看名气和广告,相信通过这波爆雷潮的影响,客户对底层资产的甄别会有自己新的认识。另一方面,作为P2P行业的一家从业平台,借用公司联合创始人李铁铮经常说的一句话:“我们要在战略上轻视它,战术上重视它”。

战略上轻视,是指拍拍贷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P2P公司,无论是资产的风险把控,还是资金端的流动性管理,都是严格遵照监管要求,合规经营的。所以说这次的爆雷潮对我们的业务影响不大。反而在行业肃清之后,对于那些合规经营、完成备案的P2P公司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战术上重视,是因为这次爆雷潮接下来会如何发展,是否还会继续有平台出现问题,这些都无法预知。如何重塑拍拍贷投资人的投资信心,让投资人更加透明、快速地了解我们平台的经营情况,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

​柏亮:

对于P2P行业的监管准则,本来去年就应该出的,后来一再延期,从今年上半年延期到了6月份,至今都没有出台,包括关于新的备案方案,现在也没有公布,市场对这个事情还是具有一定敏感性。

对于一再推迟的意图,我认为没必要盲目的去猜测,猜测是非常糟糕的行为,因为很多问题,正是由于这样的猜测而导致的。关于新的备案规则,在6月份的时候就有官员表示已经在做全国统一的备案方案了,后来央行的领导也讲过,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专项整治的过程大概还需要1-2年的时间。

最近有媒体报道,央行和银保监会开会,大意是现在要对行业中的资产进行排查,这个自查自纠的阶段大概会在今年年底前结束,这些都是在监管层面释放的相对明确的预期和信号,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而不是盲目的去猜测。

现在市场释放了一定的稳定信号,但不可能给出一个明确的时间表,说大概什么时候这些危机就消失了,市场肯定不会根据某一种固定的节奏来走的,受到心理预期的影响很大。目前市场上还有一些能力比较弱、合规性比较差的机构,这些机构可能有一部分能够通过完善自己,获得生存的机会,但大部分的结果还将是退出这个市场或者爆掉。

当然,我们希望这些平台能够以比较好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风险,积极的和投资者进行沟通,以相对理性和对投资者有利的方式实现退出。

整体来看,P2P作为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还是有显著的价值。在经过粗放式发展之后,随着行业越来越规范,P2P产品仍然存在不错的投资价值。那么,未来你还会不会投P2P呢?

【责编:佟悦】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