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投诉量居首,虚假宣传是“罪魁祸首”
新华食品
2015-07-09 10:27:00
0

【第一直销网讯】  7月7日,北京市消协公布上半年食品类投诉情况分析,同时公布十大食品投诉典型案例。据统计,保健品类投诉量排在首位,虚假宣传是“罪魁祸首”,退货和赔偿遭遇难题。

2.jpg

保健食品在食品类投诉中排首位

​统计结果显示,1月至6月,北京市消协共受理调解消费者投诉13981件,挽回经济损失1463万余元。其中,涉及食品投诉754件,具体包括:日常食品264件、保健品69件、饮料和水56件、酒23件、婴儿奶粉7件。

另外,本次统计还包括上半年受理解决的餐饮服务投诉335件,其中也涉及到大量食品问题。

从投诉食品的种类上看,保健品类投诉排在首位。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消协系统受理调解保健品投诉69件,占食品类投诉总量的9.15%。

尽管保健食品投诉、咨询居高不下,但由于被诉主体不明确、没有留存有效票据等证据,所以,真正受理案件并不多。即使受理了的案件,因为保健品质量责任难以判定,往往是虽无疗效,也无明显害处,因此要求全额退货很难,赔偿更难。

据统计,保健品投诉中涉及虚假宣传的18件,占保健品投诉的26.09%。此类投诉大多都是老年消费者上当受骗,一些不法经营者抓住老年人注重健康心理,打着健康讲课、义务体检、包治百病等旗号,夸大宣传,利用打折、有奖、赠送等手段,伺机夸大宣传,兜售保健品,有的甚至用普通食品冒充保健品。

取证难、责任认定难、化解纠纷难

北京市消协称,食品类投诉的种类复杂多样,食品本身具有卫生、保质期限等特殊属性,普遍存在消费者举证困难,双方责任认定困难,调解的途径、手段等导致的化解纠纷更困难,可谓“三难”问题。

以保健品销售过程中夸大宣传、虚假广告的投诉为例,商家以保健品销售过程中夸大宣传、虚假广告的投诉为例,由于商家大多采取口头宣传等形式,消费者很难提供商家夸大宣传的证据。

此外,消费者购买食品后发现食品变质或有异物等问题,因问题可能与储存条件、拆开包装等因素有关,责任认定十分困难。

实践中,食品投诉在责任难以认定的情形下,双方对赔偿数额往往各持一理,僵持不下,往往给调解带来难度。

北京市消协表示,调解必须遵循自愿原则,商家看到十倍赔偿的数额及最低500元的赔偿数额,与食品本身价款有较大差距,往往会心存侥幸,不愿通过调解达成赔偿协议,将问题推至厂家,或希望通过司法程序解决,这无疑对调解增加了难度,也增加了维权的成本。

【案例1】

今年77岁的赵大妈,患糖尿病多年。今年5月,她听说街道组织健康知识讲座,有5家著名医院的专家现场义诊,便如约前往某大饭店听课。“专家”很热情地接待了她,量血压、号脉、开药方,还保证药到病除。随后,工作人员还帮她把“药”送到家中,收2700元钱离开。

后来赵大妈发现“药”是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软胶囊保健品,服用后身体出现过敏,医院诊断为皮疹。找当初的业务员讨要说法,对方让她继续服用,最后干脆不接电话。在消协调解下,经营者对剩余保健品进行退货处理,退款2250元。

【案例2】

5月25日,消费者马先生向消协投诉,称其在京东商城的天力讯驰(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店铺购买“修正”牌玛卡片。据马先生反映:该网站宣传“此商品是为蓝帽标识的保健品”,实际收货后发现只是有QS标识的普通食品。马先生认为涉嫌虚假宣传,要求退一赔三,遭到对方拒绝。

后经消协调解,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商家退还马先生货款并加倍赔偿,共计1560元。


【责编:菲菲】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