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丨直销企业的业绩支撑力是什么?
分销时代
2016-04-13 10:16:00
0

QQ截图20160413123238.jpg

【第一直销网讯】  业绩是浮云?用史玉柱的话来说,不盈利的企业是不道德的。但衡量一家企业的好坏,业绩绝非是唯一的标准。

对于企业而言,业绩如同是一块红盖头,放眼看去,鲜艳生动,有时候过于引人夺目,而往往让人忽视了盖头下面,那些支撑起企业业绩的各色驱动力。从表面上看,这是事物的表面呈现和内在机理的关系,放之企业经营来看,这更是当下直销行业亟需厘清的关系,唯有于此,才能锻造出企业自身“不畏业绩遮望眼”的态度。

建立长板

品牌价值、科研指数、产品科研实力、人力资源指数……当这些名词及其内涵摆在你面前,也许你并不能感受到一家企业的实力。但如若告知,某企业的业绩达到了200亿元,是中国直销业界的前3名。此时,你内心的情感或许已经被“200亿元”和“前3名”打动。

的确,在客观的表述和直观的数字面前,人往往更容易被数字所牵动,而忽略了业绩背后的支撑力。实际上,正是上文提到的这些指数,才是企业杠杆中的支撑点,能撬动起企业的业绩和发展。

来看一些传统企业的发展,就不难窥测这一点:中国百年企业同仁堂三百年来精于产品,“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积淀为国内中药第一品牌;海底捞因用户服务体验做得好,而在火锅品牌之中有着超预期的口碑;小米的崛起则在很多程度上依靠的是互联网思维和快营销模式,2015年国内手机市场份额排行前五的厂商依次是小米、华为、苹果、OPPO和vivo,其中小米的市场份额在15%左右。可见,当企业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于绝处取利;当企业能够以产品为先导,就能在市场中赢得口碑信赖;当企业能够与时俱进地运用新思维、新模式、新技术,就能赢得先机,胜利突围。是故,胜出,必有所长,当业绩成为胜出的代言词,它的最终呈现有着企业成功必然之理由,而这些理由,一如同仁堂的百年沉淀、海底捞的用户服务、小米的营销模式……这些企业所建立之长板,就是企业的业绩支撑力的重要构成。

再将目光放回直销行业,在如今直销环境变得宽进严管的现状下,企业也都在锻造、寻找维持自身生存的新的支撑力,它们不是深耕某一领域的发展,就是抓住政策红利迎风而上。无论新老企业,都在着力于提升自己企业发展的着力点。

注重均衡发展

每年3•15晚会的召开,对于企业公关来说,几乎是一场关于企业名誉的备战大考。但也同时给了很多人“晴天修理屋顶”的意识。马云对此这样说,“我一直认为,阳光灿烂的日子修理屋顶是最重要的,在企业经济形式好收入高的时候,利润丰厚士气又高的时候,反而是必须对企业进行改革的时候。”

因此,在胜出有所长的前提下,企业更要注重均衡发展。建立长板的同时,也要注意控制企业发展的弱点,做到均衡发展才能将企业业绩支撑力凸现出来,否则会陷入木桶效应之中,对企业发展根基造成较大的损伤。

说到晴天修屋顶,就不得不提及2015年年末的业绩座次之争,有媒体称多年来稳坐冠军宝座的安利被指因营收下滑19.86%,跌到第二,无限极则首度成功赶超。很多人对此看法不一,中国保健协会直销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胡远江对此表示,这是安利对于“与时俱进、大象起舞”的“进退智慧”。其实,也不难将安利的此番举动归纳于在阳关灿烂的日子“修缮屋顶”,进行企业的一些内部改革。改革是需要付出一些代价的,但同时也能期待未来2-3年的时间里,这种改革将会呈现出新的力量。

此外,在金士力佳友总经理姚则兵看来,“当直销企业做大做强之时,更需要注重科研和产品供应链体系的搭建,不能只关注业绩的线路增长图,更应关注企业是否跟得上服务、物流、消费需求的变化,使整个供应链匹配上业绩的增长值,而不是盲目求大求强。一旦市场开发后不加以有效的维护,就会造成市场伤害。”因此,对于直销企业而言,创新改革,调整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完善基础的配套设施建设也算得上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可持续性发展

竞争能力是企业生存的重要条件,也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企业有无竞争力、强弱和持久性是由众多因素共同决定的。这些因素通过相互间的联系和有机的组合,形成企业竞争力。

姚则兵谈到了企业的竞争力,感慨道,“板凳不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做企业,要有恒心和信念,要耐得住寂寞,扎扎实实地发展。要打造百年企业,就要树立起百年品牌、百年文化、百年育人机制和百年服务体制。”在金士力佳友,为了百年企业的目标,姚则兵也十分注重企业综合能力的提升,不仅关注管理水平、服务能力、产品科研、原材料品质,还很注重企业的员工幸福感、对环境的维护等一些长远性问题的考虑。

在谈到企业的业绩发展,中国著名直销理论研究专家王义向记者表明了自己的认识:“在直销行业,不免存在着一些人抱着投机的心理,怀着‘捞一笔’就走的心态,盲目追求短暂的业绩。如今随着牌照的发送速度加快,同时也会加速无良企业的市场淘汰,会让直销市场、企业和产品朝着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

 评判一家企业的沉与浮、荣与衰,当跳出仅仅看企业最终业绩的局限思维,或许在一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升降的背后,更能看到一家企业精耕细作的长远布局和未雨绸缪的高瞻远瞩,这种企业背后的业绩支撑力的锻造,需要企业领导人的远见和魄力,更需要万千员工和消费者敏锐的感知能力。无数企业在岁月打磨之中,抛却万千浮华,让企业文化、产品、品牌历久弥新,逐渐并由一个点去撬动起企业的业绩,过渡到面面都能掌握到企业最核心的力量,让发展固若金汤,坚如磐石。

【责编:Carrie】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