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业发展“正当其时”,解决医疗资源是关键
中国经营报
2017-06-04 12:17:00
0

QQ截图20170604121707.jpg

智能终端:打通居家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第一直销网讯】  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我国已十分凸显,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指出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

伴随人口老龄化而来的养老问题不容小觑,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是国家大政方针,然而当大量的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时,如何打通从社区到家庭之间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居家养老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副院长孙桂生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养老是“系统”建设,既要考虑到老人的物质需求也要注重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对于养老行业的发展现状,孙桂生认为目前很多力量集中在养老机构及社区驿站建设上,并未真正触及居家养老。

智能终端链接服务到家

一位从事养老产业的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目前我国的养老现状基本是“9064”,即社区养老占90%,居家养老占6%,机构养老占4%。

前述《规划》中提到要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以失能、独居、空巢老年人为重点,整合建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呼叫服务系统和应急救援服务机制,方便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向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日间照料等服务。

同时,实施“互联网+”养老工程。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智能终端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平台、信息系统、APP应用、微信公众号等,重点拓展远程提醒和控制、自动报警和处置、动态监测和记录等功能,规范数据接口,建设虚拟养老院。

据了解,自2014年开始孙桂生带领团队完成了专门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设计的智能手表的功能设计和技术的研发,并进行了性能测试。孙桂生透露称,6月初该手表会在朝阳区六里屯社区投入试用。

据悉,该智能手表具备Wi-Fi、GPS、基站定位技术,心率传感技术和计步、定位、心率测试、语音对讲、SOS一键求救、短信提醒和防走失功能。简单来讲,该手表可以监测老人的各项体能指标,同时定位功能让子女在手机APP上随时可以看到老人的活动情况。定位功能可以设定一个大的活动区域范围,如果老人走出了这个区域,APP便会报警,提示子女及时关注。

负责手表研发的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副教授陈默博士介绍称,后期需要在社区建立养老数据管理终端,通过收集、监测老龄人口的健康数据,实现养老信息的实时管理,并最终实现全面的养老服务管理。围绕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可针对养老服务对象建立完善的养老档案、并可实现老人养老信息的多级动态管理。

“监测到老人基本体能特征,信息会传到我们的后台,后期会进行健康干预。按计划来讲,后期可能一个月要给老人出一份健康报告。还要跟养老驿站配合起来。”孙桂生说,智能穿戴产品真正打通了从家庭到社区之间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养老是“系统”建设

以北京市为例,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于1990年比全国提前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朝阳区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为突出,60岁以上老年人人口比例已占24.1%,达到48.3万人。朝阳区养老自2008年以来,一直是北京市养老工作的试点示范区。今年,朝阳区100个社区养老驿站已全部落成,实现全区街乡全覆盖。这些驿站分布在各个街乡老年人聚居或者老年服务需求较多的社区,辖区老人们可在家门口享受日间照料、呼叫、助餐、健康指导、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服务。

孙桂生分析称,虽然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进入养老行业,但是未来真正要做好养老服务,必须是做好个性化服务,同时养老服务是系统建设,只强调某一方面是不行的。对于老人而言,医疗资源是其最大的需求,也是当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短板之一。

记者在某养老机构采访时,也证实了此说法。有多位老人表示,选择该养老机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做到了医养结合。
对于养老行业的发展现状,孙桂生认为现在最大的难点,一是医疗需求,二是文化需求。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要同时照顾到,也要分情况来对待。“有些老人想上老年大学,来达到自己年轻时候想做但没做成的事情。现在有些养老驿站建的不错,但是没人气,为什么呢?建物质的东西很容易,只要投钱进去就行,但养老驿站能不能成为老年人的精神家园,就需要深入去分析老年人真正的需求。”

对居家养老的老人而言,社区配套设施建设水平及家庭经济条件属于物质建设,但是他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很复杂”。孙桂生介绍称,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学生志愿者团队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老人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身体不舒服也不会主动告知子女,存在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

“根据我对养老行业的了解,养老的主要难点在于养老服务,家庭担不起、政府包不起、企业赔不起,既不能由政府办,也不能完全推向市场。目前,各区大部分都集中在做社区养老驿站和机构养老。社区养老驿站,主要是一个社区里面腾出100~200平方米的地方,老人去量体温、测血压和一些基本的体能检测,以及提供其他一些家政服务、保洁,老年人小饭桌等,也有部分和社区医院结合了起来,但触角还只是停留在了社区互动点,老人最需要的最后一公里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孙桂生说。

市场倒逼养老产业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如何养老的问题愈加受到关注,未来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也引起资本的兴趣。

2013年9月份,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之后,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有利好养老产业的政策,资本也是蜂拥而至,养老服务业急剧升温。

各大企业云集养老地产也正在助燃养老产业的热度,万科、保利、远洋等品牌房企已纷纷涉足养老地产,泰康人寿和平安保险等险资也以养老社区的名义拿地,兼顾开发运营。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0年至2030年是实体创业者做养老服务行业的黄金20年,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市场消费规模就将突破3.3万亿元人民币。

“本世纪末以后养老产业会成为中国规模比较大、持续时间较久的产业,经济效益在10年后就会显现,实现普遍盈利。”中国太阳城集团董事长朱凤泊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预测道。

巨大的养老需求倒逼着养老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因为起步不久,行业内还没有形成真正成熟的商业模式。朱凤泊分析称,行业内有关的管理规章等官方的制度建设并不完善,比如说养老机构的建设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都没有统一的规定。制度建设上是一盘散沙,各省有各省的标准,甚至有些省没有,每个机构的标准也不一样,都是企业在牵头摸索着做,这样一是加大了管理成本,二是让消费者感觉不到规范的市场、规范的机构、规范的企业,这也是目前一个硬伤。

在孙桂生看来,养老产业的发展“正当其时”,但如果不解决医疗资源问题,光靠地产商是不行的,“生活中的现实是医疗走到哪,往往就能把养老产业带到哪里去”。

【责编:菲菲】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