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直销网讯】 3天权健星火,迅速燎原。从2018年12月25日至今20余天,权健公司负责人在内16人因涉嫌组织领导传销罪被依法批捕;然后迅速烧到“投诉量比权健还要多”的华林,一个“我们是正规的传销”引爆舆论场,如今,华林负责人也已被控制;然后,更多的企业被卷入进来,人们都在思考和观望:还会不会出现“权健第三”、“权健第四”……?监管部门也从对涉事企业的调查处理上升到13部门联合的“百日行动”。
从某种程度上讲,事态的发展,已然在一片舆论的狂欢中走向自我的轨道,没有人知道会在哪个地方自然停止,还是在哪个节点被踩一下急刹。
一、网络舆论场中的群体极化
想象一个场景,一群人在对一个犯了错误的人进行批评教育。一开始大家都不说话,组织者只能带头揭发,对被帮助的对象列举错误一二三四。领导带头,后边的人就积极跟上。但一二三四已经被领导说了,后边的人只能接着列举五六,然后七八。后边的人发现,自己必须举出的错误更严重,说话的声音越高,才能引起听者的注意。于是,那个被批评教育的人,从“可以帮助的对象”,很可能就变成了“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是这个人犯的错误原来没被发现,还是错误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
没有。错误的只是这个场景,群体这样的场景中会产生的一个现象,叫群体极化。其结果就是,等过后大家静下心来对自己曾经的揭发行为,也感觉大吃一惊:这还是我的观点吗?
似乎是,又似乎不是。
直销行业目前所面对的,正是这样的场景。当整个行业被权健事件一把火架到舆论场中央,自己已经百口莫辩,而参与者,则是从央媒到地方媒体再到各种各样的自媒体。大家都想发声,都要凸显自己在舆论场中的存在,于是,就会各显其能拼命“扒粪”(媒体曾被称为扒粪者),批评的调门越来越高,于是,“保健品都是骗子,没有例外”、“所有的直销企业都是传销”这样完全非理性的情绪化语言,就越来越多出现,博人眼球,调动情绪。
社会心理学从两个角度解释这种现象。
一种是社会比较的角度。人生存在一个群体中,都有脱颖而出、让大家关注的欲望。就一件事表达的时候,当人们意识到主流的观点是批判,只有自己批判的越狠,才会在群体中越突出。
另一种是相互对抗和说服的互动。既然一个群体中批判的观点占多数,吃瓜群众在与之辩论中就处于被说服的状态。从众的观点认为,人在群体中很难承受“虽千万人吾往矣”,最终会导致持批判观点的人占比越来越大,批判的力度也越来越强。
网络社会不是面对面的沟通,会不会出现群体极化?
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多数人都喜欢看支持自己而非挑战自己观点的博客。自由派链接自由派,保守派链接保守派,彼此之间的沟通就像在对着浴室里的镜子说话。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怀特教授指出,电子邮件、搜索引擎和网络聊天室“提供了一种便利条件、使相同目的的人聚集起来,令分散的敌意更加明确,也能够动员致命的武装力量。”和平主义者会变得更加反战、而主张战争的成员会变得更有恐怖主义倾向。
二、公共利益是各方利益“缔约”的结果
批判性的文字,总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因为,这天然的占据了道德的高地。而居于道德高地顶端的,是公共利益。
所以,当企业或行业出现问题,只要捆绑上公共利益,就似乎怎么批判都不会有错。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各说各话,利益的鸿沟越来越深。
比如前些年,医生就是个备受指责的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的客观存在,个别医生收红包的客观现实,让“白衣黑手”一词一度流行。于是我们看到,那几年批评医生几乎就是个政治正确。只要有相关案例出现,整个医疗行业就会被架到舆论的火上烘烤一番。这种舆论极化的结果,是医患双方不信任感进一步加剧,所以才会出现医院要雇保安的奇景。
是医院真坏到这种程度了吗?肯定不是。只是,人们错把非理性描绘的真实当成了客观的真实。
那么,存在不存在一种人人认同的公共利益?
一种解释说,公共利益则是指能够满足一定范围内所有人需要的对象,即具有公共效用的对象,或者说,能够满足一定范围内所有人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具有公共效用的资源和条件。
但在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看,并不存在先验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其实是各种特殊利益群体“缔约”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看此次直销舆论场,其实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群体:企业、监管部门、直销行业从业者、违规直销受害人、媒体、自媒体从业者……
从企业的角度,肯定是希望风平浪静,但风起青萍之末,必须积极应对。从监管部门的角度,肯定是希望秩序井然,但社会转型、利益多元,这是不可能的,也正因此凸显了监管存在的价值。从直销行业从业者来看,希望社会少一些误解,多一些理解,但是苦果都是自己种下的,该承担的必须要承担。从违规直销受害者(包括一些积极反对家里人从事直销的亲属)的角度看,肯定是希望获得补偿,甚至是这种行业绝迹,但存在即有合理,上千万的从业者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从媒体的角度看,为弱势发声、为正义张目乃职责所在,但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目的,可能就是人言言殊。而从自媒体从业者的角度看,博取流量、扩大影响,凑热点本来就是个捷径,而影响力又将转化为生产力。
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有哪一个是天然压倒其他的吗?没有。政府部门的监管,也必定是一个考虑多方利益博弈、最终求得利益最大公约数。
三、在法治框架下解决问题
如上所言,既然是一个各方利益的博弈场所,最终的裁判者只能有一个:法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正是解决各种问题的一把钥匙。
只有法治的政府,才会严格依法办事,避免乱执法;只有法治的社会,社会个体才能遵循规则,依序而行。
在此次直销舆论风暴中,有些人对暴风雨来袭感觉有点蒙,觉得各种不怀好意通通袭来。其实,放置在法治的框架下,一切都有章可循的。
比如说企业遭遇受害者索赔。索赔的依据充分吗?企业有没有过错?有过错就改正,没过错又怕什么?如果说是因为多年积累的问题没有解决,那这次只是一次集中兑现而已。这只能证明以前做的不好,今后努力将问题消弭于无形多好?
比如说大家担心的舆论敲诈,其实从去年开始,相关部门就在强调一句话: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无论你是官方媒体还是自媒体,发表不实言论甚至是造谣,都要承担责任的。去年开始陆续关掉一些公众号,就是例证。所以,面对舆论问题,有则改之,无责又怕啥?
再比如说担心地方监管部门执法扩大化,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不必杞人忧天。在法治轨道下,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不是猫和老鼠,执法也要讲证据。只要自身硬气,没有谁可以胡来的。
浪潮菌相信,没有问题只能是真空中才有的事,遇到问题直面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才是勇者的选择。
【责编:佟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