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基地瞄准“大健康”
第一直销网
2015-12-03 11:20:00
0

1403230368210ctubz.jpg

【第一直销网讯】  近年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兴国际机场建设的背景下,生物医药基地依托中关村、北京亦庄两大平台,致力于成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近年来,在有限的空间资源基础上,生物医药基地推动园区内企业腾退、转型、升级、外迁,从送出去到引进来,逐步集聚起生物医药行业的高精尖力量。

​靠拢产业定位,制造业腾地儿给药企

在生物医药基地,近年来有不少项目、公司、厂区或腾退或转型。北京太阳大地纸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阳大地)便是转型中的一员。作为一座经营了十几年的老生产厂,主营数码材料生产的太阳大地渐渐不再符合生物医药基地园区的基本产业定位。

在太阳大地总经理燕军看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生物医药基地)园区产业升级,加上我们公司近年来的发展方向”,这些因素一起促成了太阳大地将生产环节迁出生物医药基地、前往河北冀州。“数码产品更新换代很快,我们考察了很多地方,2014年决定迁到河北冀州,现在那里一期4.5万平方米的厂区已经建成,主要是那里的产业环境、生产条件等各方面比较适合。”

燕军介绍:“从北京搬到河北,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产业升级,旧设备淘汰、购置新设备,对于数码产品材料的更新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产能增加了4到5倍,也增加了几十种新产品,现在所有生产环节在河北,北京总部主要是研发和销售,腾出的空间,我们配合生物医药基地引进了两家生物医药科技公司,预计能为园区增加收入1亿元,这对我们和园区来说是双赢。”

进行转型的不仅仅是太阳大地。从2014年开始,园区对服装生产、钢构、家具制造等厂家就地关停,有12家未取得国有土地证的项目在拆除腾退后重新收储上市,继而引进新业态。目前,已腾退了浚达丰、广西北生、康特制衣等企业占地,盘活建设用地390亩,土地收回已重新上市;引进企业40家,涵盖医疗器械、诊断医疗、大健康服务等创新产业。生物医药基地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田德祥介绍:“目前,迁出的实体企业有6家,就地关停的污染企业有9家,不是说把污染企业转出去而是关停,对于迁出的实体企业,在迁出地注册公司、解决当地就业,这边腾出的厂房我们园区帮忙寻找新的入驻企业,实际上是园区和企业、北京和河北的双赢。”

据悉,生物医药基地目前与河北固安开发区、沧州渤海新区、冀州开发区等区域建立了对接机制,并对入驻的31家低效低能的非医药类项目和医药类项目的生产环节开始了有序腾退或转型升级。

​破解没地囧境,迁出原料药厂提升绿色制药

坐落在生物医药基地园区的北京协和药厂是建成近60年的老药厂,药厂生产厂区负责生产多种化学原料药以及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产品。今年以来,协和药厂生产厂区原料药生产逐步外迁,如今已经迁至河北沧州。

外迁的原因是地。

随着近年来北京在环保方面相关标准的提升和监管的加强,绿色制药,成为北京生物医药生产方面颇受重视的环节。相应地,制药环节的环保设施建设也越来越受重视。“不是说我们在北京做的(药)不环保,而是我们根本没地,技术都可以达到,但需要地。”北京协和制药厂厂长赵立敏如此说。“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环保(设施建设和监管)都要涉及原料药生产的环节,而做环保(设施)需要地,甚至可能并不比建设正常厂房的用地少,但北京的地太少太贵,就有了限制。”

在沧州渤海新区园区,协和药厂原料药分厂的入驻,不仅解决了绿色制药中至关重要的环保环节,也解决了协和药厂原料药供应紧张的问题,为未来新药品种的生产提供了发展空间。

“原料药厂环保方面的设计是要达到一流的,从京津冀的角度来讲,不是说我们把污染送到河北去,不是这个概念,而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当地的资源,使我们有条件进行升级换代,达到绿色制药的目的。”赵立敏表示。在他眼中,相较于其他行业,医药行业已经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走到前边去了”,“(原料药厂迁出后)剩下的地,可以用于打造高精尖的制剂、更先进的技术平台和服务平台,环保方面也会做得更好;生物医药基地园区本身的环保也会达到更高的水平;对沧州而言,当地制药技术会有提升,这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技术、资源的提升。”

“外迁并不是把企业轰走,而是把不能在北京生产的这部分带到外地去,为当地做贡献的同时,也为园区的发展做贡献。”生物医药基地工委书记田德祥说。除协和药厂外,四环科宝、京卫、悦康3家企业也在河北沧州选址建设原料药生产基地,支撑企业在京制剂产品生产。四家医药企业共购地800亩,目前正在办理前期审批手续,计划明年开工建设,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

规模扩充几倍,食药检验水平大大提高

近年来,生物医药基地已承接北京中心城六区迁建项目33个,总占地约3700亩,疏解中心城区办公面积39万平方米,疏解就业人口11000人。

对中心城区而言是疏解,对相关院所、单位而言,迁入生物医药基地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今年9月26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检院)新址启用仪式在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举行,明年开始,中检院11个所、26个部门陆续迁入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已经建成的中检院一期院址建设规模10万平方米,与位于天坛西门附近的现有3万多平方米的院址面积形成了强烈对比。中检院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提供技术支撑,未来还将加强在食品、化妆品方面的检验检定工作,但现有院址已经没有空间用于新建实验室。

新址的建成带给中检院最大的影响将是实验条件的巨大变化。“现在具备检测项目能力的有3000多项,启用之后会有扩增,一批高等级实验室的建立也有了充足的空间。另外,依托于生物医药基地,我们可以与企业更紧密地联系,从研发等环节提升监管水平,也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到这里来。”中检院新址运行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仲宣惟表示。

正是随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国家级生物医药科研检测机构的陆续迁入,研发中心、工程中心、联合实验室、创新药物研究中心等一批专业公共平台不断完善,生物医药基地先后获批“北京市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新型疫苗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打造“中国药谷”,未来向“大健康”产业聚集区升级

据悉,今年9月30日,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13宗地块完成摘牌,总建设用地面积758.19亩,总投资额94.67亿元,达产后可形成工业产值300亿元。通过此次摘牌,生物医药基地园区引进了13个优质产业项目,突出了高端化、服务化、融合化、集聚化、低碳化的首都“高、精、尖”产业定位。

生物医药基地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田德祥透露,2015年,“医药基地提高容积率,增加126万平方米建筑规模指标,相当于新增1平方公里产业用地”。生物医药基地园区已聚集了包括世界500强费森尤斯卡比、协和制药、同仁堂集团等一批国内外龙头医药集团,入驻企业数量已达500余家,形成以药品研发检测为核心板块,现代中药、创新化药、医疗器械、生物制药为主体板块,兽药、保健品为拓展板块的“1+4+2”产业格局。

在此基础上,医药基地把重点引进集团总部、电子商务、互联网+、销售结算、创新研发、高端制造等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精尖产业项目作为准入门槛,实现向“大健康”产业聚集区升级。

“到2020年,力争实现产值500亿元,实现总收入800亿元”,“年税收达20亿元以上,区域就业人数达2.5万人以上”,“在合作园区建设上打造分工合理全产业链”,“形成以基地为核心辐射津冀两地,产、学、研三个环节全面互动发展环境”,“打造国内领军地位的‘中国药谷’,为建成全国生物医药产业总部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责编:二哥】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