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睡觉”的直销牌照有几张?
第一直销网
2015-12-07 09:26:00
0

QQ截图20151207093233.png

【第一直销网讯】  2015年我国已经拥有71家拿牌直销企业,在众多拿牌直销企业中,不乏有星光璀璨的老牌直销企业,更有未雨绸缪蓄势待发的新型直销企业。可以这么说,我们展望了直销企业无限发展的前景,但也担忧那些拿到直销牌照却脱离队伍的企业。“直事儿”给你盘点一下那几张直销牌照依旧沉睡的情况。

哈药:挥之不去的“阿喀琉斯之踵”

2006年8月,哈药集团在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上发表了申牌声明;2008年11月,哈药集团正式获得商务部批准,拿到了医药界首张直销牌照,这也是国内首家A股上市公司进军直销领域。这一令人瞩目的光辉时刻却没有延续多久,2012年2月17日,对哈药直销人而言,充满了苦涩。这一天,哈药集团正式发布公告:自2011年11月起,哈药便已停止了原有直销业务的运营,改为推行店铺经营模式。此一公告意味着,试水直销仅三年不到的哈药集团正式宣告离场。但为什么哈药集团会这么灰溜溜的结束直销生涯了呢?

外行指挥内行:哈药集团在直销管理层上漫不经心,为哈药直销埋藏了祸端。其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不重视职业经理人。在直销行业里,职业经理人和直销系统是两大支柱,但哈药直销在集团里的地位低,报酬亦不高,很难吸引到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同时,哈药又错过了行业整合大潮,在哈药直销启动之时,有实力的经销商基本已经“名花有主”。可以说,哈药直销太缺乏人才,太缺乏专业性。更为严峻的问题则是,真正的直销人才在哈药直销中也不受待见,缺乏发言权,更无法影响集团决策。唯一能做的就是建议,但这些建议被采纳的很少。所谓经理人、顾问几乎只是一个摆设。

系统乱象:外行指挥内行必然导致的结果就是,既无法避免很多原本可以提前预防的问题,在问题真正出现时,也无法专业地予以解决。在2009年底,凭借哈药强大的品牌号召力、知名直销人的加盟以及宣称的高额市场投入,哈药直销在启动之初引起了业内震动,也引来了众多从业人员的涌入。其中不乏灰色地带的小公司经销商,甚至来自不同地域的传销人员。在正式启动之前,打着其旗号的系统已多达6家,这些系统为了争抢资源,互相攻击,并私自印发各种文宣资料,散布各种说辞。如此混乱的局面让哈药为此头痛不已,公司高层随即发布公告,点名批评了两家直销系统,之后进行了整顿,将系统重新合并为3家。但在整合过程中,内讧与“宣传”依然未见停止,反而愈演愈烈。

哈药直销草草收场,给行业带来的除了惋惜,更多的是思考。与其他同样试水直销的企业相比,哈药集团不缺钱、不缺产品、不缺政府支持,唯一欠缺的,就是“重视”二字。而在这样一个行业中,最重要的便是人心,人心散了,离大幕落下也就不远了,至今哈药集团都未能从“哈药模式”中挣脱,直销更无从谈起。

爱茉莉:入华图谋却深陷“水土不服”诟病

如今,爱茉莉已经走完70年的企业征程,但爱茉莉在中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尽管爱茉莉押宝中国直销市场,但其在中国的发展形式上却捉襟见肘,直事儿发现有以下几个危机制约着爱茉莉在中国直销发展的速度:

模式危机:爱茉莉被熟知得益于传统渠道,品牌和模式的本土化是其成功的基石。尽管牌照在手,但对于是否要将其直销模式本土化,爱茉莉似乎还在纠结之中。但爱茉莉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爱茉莉通过独有的访问直销,不仅可以为顾客提供便捷、专业的美容服务,还能为销售人员提供更良好的事业机会,培养更多更专业的美容专家。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爱茉莉在韩国的那一套在中国其实并不适用。实际上,在中国做陌生人的拜访非常难。中国人的防备心十分强烈,对于在住宅小区进行访问直销,多数人都是不认同且有抗拒心理的。爱茉莉虽然在强调本土化,但实际上他们的管理流程和操作方式都与韩国相一致,事实是,他们对中国目前的直销方式并不信任。爱茉莉公司一方面推动“访问直销”不理想,一方面又不愿意采用和其他公司同样的直销方式。除此之外,直事儿了解到,爱茉莉直销的奖金制度相较而言也非常保守。“访问直销”带团队相对较累,而且领导人拿到下面的提成也不多。通常100多名经销商里,做得好的也只有四五个人,业绩最多一个月也就两三万元。

品牌危机:品牌力不足是爱茉莉太平洋目前最大的掣肘,相比欧莱雅等欧美大牌,尽管爱茉莉太平洋也是主打高端市场,渠道一直以百货专柜为主,但爱茉莉太平洋在营销上的保守无法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知名度还不够。相比“欧莱雅”等国际大牌来说,爱茉莉太平洋旗下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并不高。和“欧莱雅”等国际大牌投入大额的广告费用做营销以及拉近与消费者距离不同,爱茉莉太平洋在营销上却是相当的“谨慎”。

目前爱茉莉太平洋对中国新销售渠道的开发主要分为强化免税与电子商务渠道两块,这两大渠道在2010年~2014年间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43%,远高于其他渠道的增长速度。其中,来自免税店渠道的复合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60%。而销售渠道主要依靠电商和免税店一方面会限制消费者的获得渠道,不利于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电商渠道可能会使产品形象打折扣,并不利于品牌的高端化。

管理危机:为适应中国市场的发展,爱茉莉太平洋方面表示在中国市场的高层管理者都是由中方人士来担任的。但在企业管理方面,不同于欧美品牌在华的管理策略,韩国企业一般薪资水平不高。放权不大,对成熟的职业经理人的吸引力不足,所以韩国在华的员工模式一般都是韩国的高层配置一定比例的中国员工,其韩国管理高层对于中国本土市场的了解程度决定了品牌的扩张之路能走多远。

宝丽:收购传闻四起,真假难辨却遭传销躺枪

2014年6月4日,商务部发布声明,宝丽(中国)美容有限公司获得直销牌照,成为第44家在华获牌的直销企业,同时也是首家获直销牌照的日资企业。宝丽此次获牌使其一时间成为直销行业的关注的焦点。但之后宝丽便就销声匿迹,陷入深深的沉睡之中。

但在2015年7月份,宝丽官网出现一则免责声明,该提示信息与一家名为“宝丽恒远国际商城”有关联,恒远国际商城是宝丽旗下的一个子公司,由于多方原因,恒远国际宣称和日资企业宝丽脱离,对外宣称用恒远商城申领直销牌照,显然想通过洗白的方式遮人耳目继续运作。宝丽商城盗用牌照运作近半年,经销商夸大称业绩达2亿之多。

2014年4月份,谢敬、奉启玉、廖源震等人成立宝丽商城,号称收购日本宝丽公司,将其直销牌照变更直谢敬名下,2014年12月份,原宝丽商城官网变更恒远商城,香港宝丽集团变成恒远集团。但实际上恒集团炒作网络金融、免费办办理大额信用卡,股权分红概念大肆炒作恒远生物在前海挂牌,并花钱在传统网络媒体全网覆盖虚假广告以及软文,意图包装和宣传所谓的恒远集团投资2亿打造养生基地,大肆虚假宣称获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直销牌照,虚假捏造国家领导人到访为其题字。但在2015年4月,恒远国际的传销骗局被多地执法部门高度重视,开展侦查。2015年7月,湖南益阳、常德、衡阳三地公安联合查处恒远国际,包括谢敬、奉启玉、廖源震等公司多名高管及系统领导人28人全部被刑拘,另外有数十人被网上通缉。

尽管“直事儿”获得关于宝丽集团的信息甚少,而这家拿到直销牌照却沉睡的直销企业的确让人难以捉摸,但此次恒远国际商城借用宝丽集团的名义搞传销,给沉睡许久的宝丽怎样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也许宝丽还会这样的沉睡下去,或者是振臂一呼重新崛起。

争议中的傲人业绩:东升伟业的原罪在哪?

2012年东升伟业获得了第32张直销牌照,然而据直事儿(微信ID:cndsn-zxbdw)了解到,东升伟业成功摘牌却遭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质疑,根据直销申请的一个门槛就是,连续五年没有重大违法经营的记录。也正因为如此,使得其前三次申牌都无功而返。自摘牌以来东升伟业也饱受着负面消息的困扰,如今陷入了事业的低潮。那么,东升伟业的原罪在哪里呢?直事儿带您分析下:

根不正难曲直,做事看人讲究根正苗红,根不正易惹是非。据披露,东升伟业曾利用原始股票概念大量集资,宣称自己将在美国上市,以原始股为诱饵的手段,使得大量原始投资者遭受损失。即使东升伟业真的要在美国上市,也要经过国家相关单位的核准,而原始股更是一种故意的误导,早在1997年以后国家就禁止公司发行原始股,此举实属非法发行销售股票。立业之初本该更应当恪守职业准则,而东升伟业却逆势而上,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实乃东升伟业的原罪;不仅如此,东升伟业存在着严重的管理不善,领导难当大任。东升伟业不断被曝涉嫌传销,以购买产品参与公司“直销”为幌子。

与其他直销企业态度不同的是,面对媒体与监管部门的批评,东升伟业却三缄其口。当其获得直销牌照后,更是涉嫌树着“直销”的旗号干“传销”的勾当,面对负面缠身之困,董事长于爱东回应时却认为这是个人出现的问题,不代表公司的行为。虚假宣传。在招商会上,高管矫捷称公司旗下产品甲壳胺,不仅可调三高,排毒解毒,甚至可以治疗肿瘤,涉嫌夸大言辞宣传,而东升伟业实际只有一款直销产品,是爱东牌洋参鹿茸胶囊,可谓违规甚多。可以说领导的不作为,对问题的推诿搪塞,也是东升伟业屡屡违规或涉传的弊病之一;对媒体舆论监管体系缺乏危机意识。据统计,东升伟业曾在2年间,销售业绩净增6倍,成为2013年增长率排名第二的企业。成绩斐然,人心傲然。

东升伟业董事长于爱东曾自曝:在12年里,各个部门打击我、曝光我、调查我,我是越打越坚强,越打越勇敢,越打越壮大,最抗打的就是我,有钱有财富才有尊重,其他一切都是空谈。直销行业的健康发展显然离不开政府部门与媒体舆论的监督,坦然接受才可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在正确的制度的下企业不至于被利诱出轨,失去监管与舆论的支持,企业发展必不能长久。只因一时之利而小觑,不免夜郎自大。

鸡肋的直销牌照:美乐家执念“去直销化”可行吗?

2007年,美乐家获得中国商务部颁发的直销经营许可。迄今为止已经过去了8年,而美乐家的“直销”业务却普遍饱受着争议,2014年美乐家全球年会上,其首席执行官范德士先生向来自全球的经销商们强调着:“美乐家不是直销。”美乐家从创办之初就自称一直以“直购”自居,申请“直销”实属无奈,因为经销商的运作要得到法律认可。此番言论被解读为美乐家决心与“直销”撇清关系。其实美乐家与直销的关系却一直处于暧昧的状态,公司一向热衷于与“直销”做对比,根据统计,2012年美乐家的业绩可谓冲天,在美国的区域业绩上,冲上了直销行业的第二位。为了进一步增加经销商成员和快速提升业绩,葛南山还针对总监级别推出了新的业务促销方案,“D--D3单次晋升翻倍奖和D2-D3领导培育翻倍奖。”根据美乐家这样的运营模式,奖金制度依然与直销无异。对此美乐家的经销商也予以承认,这样的方式的确难以与直销撇清关系。于是对于范德士先生的此番言论也被行业解读为“享受直销带来的好处,但却拒绝直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在此时,范德士先生执意而高调的宣称,要大力去直销化的政策也只能是来自于范先生的一厢情愿,那以令人信服,没有具体的区别于直销的运营与奖励方式也只能是眼耳盗铃之举。

而在场外美乐家也是麻烦不断,网络媒体关于美乐家涉传的“传闻”不绝于耳,在某地的王先生接到来自于美乐家当地的电话,据称王先生只要能介绍10名顾客在绿色环保超市购买产品,就可得到数万元的回报……随后根据当地媒体的调查发现,要想赚钱首先要缴纳680元成为会员,得到680元的产品,每月消费340元。往下发展人员中,美乐家的人员告诉记者,还要把“会员”影响成“经营者”把消费看作投资,这样才能保证运营的持续性。推荐人员可以得到相应的回馈,推荐10人便可荣升总监。随后记者将情况反映到当地执法部门,执法工作者表示美乐家的拉人头方式确是涉嫌传销。传销的行位彰显着美乐家管理的不善,而高层一向执意的“去直销化”的政策究竟还能走多远?如果美乐家不能妥善处理这个问题,恐怕美乐家的烦恼依然会持续下去。

后知后觉的教训:三株福尔救赎之路在哪里?

提起中国的食品饮料或保健行业,就不能不提到三株集团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辉煌总是一时,很快在短短的几年内,吴氏父子苦心经营的帝国大厦在霎时间内轰然倒塌。三株的衰退不禁让人扼惜,也让人引发深思。之后三株福尔加入直销行列,媒体一致认为三株开启了新的救赎之路,但在直销模式启动上,三株显然模糊不清,对外宣传自己不是直销企业,一直保持沉默的态度,为何三株会如此呢?

调查发现,1996年湖南常德,一个姓陈的老人喝了三株口服液后身亡,一审判决后三株赔偿陈老家属29.8万元,此事引起了舆论哗然,媒体纷纷以“八瓶口服液喝死一条老汉”为题作了报道。尽管二审中三株胜诉,但三株的辉煌还是随着陈老的生命走向了终结。三株的衰退给了我们反思,企业在盲目的扩张中忽视了对管理的跟进,由此导致了对风控能力的不足,同时高速的发展使得产品的宣传中夸张和虚假宣传逐步增多,导致各类事故频发,到最后一个巨人就此倒下了。

然而沉积数年后,三株集团于2014年获商务部颁发的直销牌照,似乎告诉世人,昔日的巨子回来了!然而在获得直销牌照后三株对直销反而“敬而远之”,甚至提出“去直销化”,对媒体和监管也保持着距离,也许三株躲避媒体与监管是出于对自身的保护,尽可能谢绝一切不必要的关注,以此而避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许三株曾因“冒进”而凋,所以如今选择了保守,可正因如此,使得三株在直销保健行业的发展中落后了一步,可谓步履蹒跚。三株的保守与谨慎没有成效反而祸起萧墙,家住浏阳市的马女士听信了三株的宣传,检查身体被查出三项疾病,然而市医院的检查表明马女士的身体指标一切正常。由于涉嫌夸张和虚假宣传,遭到了执法人员的处罚。直销的举步维艰使得三株的前景疑云不定,但对直销的管理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运营方式的保守使得经销商利益严重受损,5月三株云南经销商发布的《诉求状》要求退店赔偿,遭遇了自直销运营以来最糟糕的窘境。面对此如此局面,三株如不能主动求变,真正做到摒弃对媒体对监管的偏见和顾虑,三株的中兴恐怕依旧遥遥无期。

【责编:绿萝】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