舶来的化妆品零售商,如何应对水土不服?
第一直销网
2017-06-30 16:16:00
0

【第一直销网讯】  ​近日,香港化妆品零售商莎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莎莎国际”)发布了截至2017年3月31日的2016财年财报。财报显示,2016财年该公司营业收入为77.46亿港元,同比下滑0.5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27亿港元,同比下跌14.8%。莎莎营收已连续两年下滑,净利润与2014财年相比,跌幅高达65.14%。

莎莎国际是知名的化妆品连锁店,也是香港十大零售商之一。对于近些年业绩的持续下滑,莎莎国际方面将原因归结于内地访港旅客人数持续下跌、人民币贬值、萨德事件对于韩化妆品销售的负面影响。莎莎国际集团主席兼CEO郭少明在业绩发布会上称,“今年首5个月的表现理想,但从5月中开始出现放缓。有内地顾客指出临近香港回归纪念日过关程序变得更严谨,他们也担心购买过多产品会被海关抽查要求补税。”

业绩下滑的真正原因可能并不是表面上这么简单。同是舶来品的化妆品零售商丝芙兰,却在中国的土地上遍地开花。财报显示,2015年LVMH集团的零售业务(以美妆连锁Sephora、百货公司Le Bon Marché和免税店DFS为代表)年营收为112亿欧元,同比增长18%,增速较2014年的7%提升了很多。2016年零售业务年营收119.73亿欧元。

在内地丢失先天优势的莎莎国际

在香港莎莎国际一直走低价多款的路线,然而到了中国内地,莎莎的路线开始走偏。为了适应内地人的喜好,莎莎在内地的店铺平均面积达到300~600平方米(屈臣氏在150~250平方米左右),昂贵的租金和人工等运营成本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在香港,莎莎可以拿到很多国际品牌的代理权。在内地由于税费差异太大、配货达不到供货商的支持等原因,莎莎在中档品牌上的价格优势消失了。盈利的压力就会放在自主产品上。但是很显然莎莎的自有产品对于内地消费者的吸引力并不大。

平价品牌上,莎莎有着在内地深耕多年的屈臣氏做对手。高端品牌上,消费者又更倾向于百货商场专柜和有着深厚背景的丝芙兰。中档品牌价格优势在内地也荡然无存,莎莎在内地的经营之路陷入困局。

在香港遇冷的丝芙兰

丝芙兰发展到今天,已代理近300个品牌、2万多种产品。但其实一开始丝芙兰并不是很受品牌的待见。被LVMH收购后,除了迪奥、娇兰等集团自有品牌外,其他品牌对丝芙兰反应冷淡。

丝芙兰于1998年在纽约开设了第一家美国分店,当时雅诗兰黛集团在北美高端市场占据了近44%的份额。这些高端品牌都有自己完整的销售渠道,对于抢走百货商场客源的丝芙兰,不感冒是可以理解的行为,因此早期丝芙兰不得不依赖于众多不太知名的品牌来填充货架。但是几年之后,随着丝芙兰门店在欧美亚各大洲落地、百货商场销售增长放缓,消费者消费升级等原因,除香奈儿等少数一贯坚持直营的品牌商外,其他高端品牌都开始选择与丝芙兰合作。

一路高歌猛进的丝芙兰在进入中国香港时,摔了一个跟头。2010年,丝芙兰在香港唯一一家门店在经营了一年半之后以关门收场。香港本身就是打着免税标签的“购物者天堂”,丝芙兰在产品价格上和其它竞争者比起来没有任何优势。香港的化妆品市场比较成熟,莎莎、万宁在这里经营多年。同时丝芙兰香港地区的产品多样性远比不上欧美地区,很多欧美店售卖的限量版产品在香港店难寻踪迹。种种因素直接导致丝芙兰在香港没能吸引固定的消费群体。

在香港风生水起的莎莎到了内地却被“折断了翅膀”,而在内地一枝独秀的丝芙兰到了香港却被总部认为是“失败之举”。化妆品零售行业发展到今天,连锁企业们所要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本地零售商的竞争,还有电商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商机的同时也让跨国经营充满未知。

【责编:默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