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金融理财成老年人消费问题“重灾区”
第一直销网
2017-11-07 17:18:00
0

res01_attpic_brief.jpg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消费领域老年人消费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老年产业也有望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不过,老年消费问题也随之日益突出。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起老年人信息不对称、认知能力相对减弱等特点,通过虚假宣传、设置消费陷阱等手段,骗取老年人钱财。

昨天,天津市消费者协会发布《天津市老年人消费安全及维权意识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调查表明,保健品、金融理财、电信诈骗消费成为老年人消费问题的“重灾区”,而老年人对学习消费安全知识需求强烈。

消费观念

资金使用传统 易冲动购物

“老年人嘛,大多的理财方式是把钱存进银行,这种方式虽然传统,但比较保险;不过他们特别喜欢购买保健品,比较容易被销售人员‘忽悠’。”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不少市民都这样描述自家老年人。而这与报告中对老年人基本消费观念与习惯的结论也不谋而合。

调查报告中针对老年人消费习惯和行为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老年人的资金使用方式相对传统,资金多用于储蓄。在本次调查中,87.2%的老年人,除日常生活消费支出外,将资金主要用于储蓄,且有79.7%的老年人将储蓄排在资金用途的首位。因此,老年人手中掌握着一定的财富,这也成为不法商家认准老年群体的一大重要因素。

此外,调查报告显示,虽然老年人会在购买贵重物品时多方搜集信息(85.2%),但仍会因为价格诱惑(85.0%)、广告(80.2%)、商家促销(79.7%)、销售热情(78.4%)及周边人影响(74.3%)等因素,而产生冲动购买。“近四成的受访老年人表示,购物时会受到广告不同程度的影响。”天津消协相关工作人员透露。

保健品易“上当” 理财受骗金额高

“公公婆婆经常被保健品推销员‘忽悠’或者轻易相信老伙伴的推荐,时常花几千元购买一些所谓的保健品。我和老公好心劝说无果,还常常弄得‘里外不是人’。”市民谭女士既担心又无奈。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也听到不少市民类似的吐槽:“倒不是在意花钱,主要怕保健品质量不靠谱,也怕老人知道受骗后承受不住。”

在本次对老年人受骗经历的调查中,购买保健品受骗比例达21.4%;随后为日常接触较多的生活用品、旅游。随着老年人对理财投资兴趣的增加,相关金融理财产品欺诈案件频发。虽然老年人金融理财或借贷8.6%的受骗比例排位相对靠后,但在受骗金额上往往表现出“高额”的特点;同时,电信诈骗也时有发生。

“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消费知识相对匮乏、辨别能力不足、对保健品疗效或理财产品回报期待较高,最容易受到不法商家利用,实施欺诈。”天津消协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保健品消费

冲动消费几率大 相关知识相对匮乏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以及心理上对健康的关注,使其成为保健品商家最主要的目标客户群。

在本次对老年人保健品消费的调查中,有超两成老年人有过保健产品消费。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对保健品知识的了解程度仅为46.2%,仅有不到一成的老年人表示“很了解”或“比较了解”。

多数老年人的保健品知识相对匮乏,他们主要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等渠道一知半解地了解一些保健品知识,无法辨别知识的正确性。50.6%的老年人容易轻信一些“诱惑类”广告标语,“疗效保证”“专家研制”以及“权威专业机构推荐”等。此外,老年人对保健品的辨别能力不足。在本次调查中,约两成老年人认为保健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药品,甚至有个别老年人认为保健品可以完全取代药品。

“多数老年人常随机购买保健品,冲动消费几率较大。在使用效果感知上,多数老年人无法说清产品效用及效果,绝大部分老年人购买的保健产品并未达到原来预期的效果。”天津消协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因此,很多老年人在对保健品了解不足的情况下购买产品,易被不法商家所利用,“忽悠”老年人过度购买,甚至夸大或捏造产品功效,产生冲动消费。

【案例】

以送赠品现场检测患病几率

为由“忽悠”老年人购买保健品

81岁的市民高先生回忆说,自己一般会通过老年类报纸或商家主动打电话等形式,参加一些健康讲座。有一次健康讲座,推荐预防和治疗癌症的保健品,先让其化验容易患癌症的几率,在询问了老年人家族癌症病史后,提取了老年人的唾液,放在一个液体试剂里进行监测。结果液体试剂里出现有沉淀物,工作人员就告诉老人其患癌症的几率较大,并介绍了相关保健品,称该保健品由美国进口,疗效经过临床验证。老年人表示没带这么多钱,便有工作人员跟着老年人回家取钱,老人后悔表示不愿购买且要报警,工作人员也不惧怕,最后家人还是取钱买了药。

金融理财消费

只见利不见害 缺乏风险知识易受骗

近几年,老年人的理财意识逐渐提升。由于老年人手中不仅掌握着一定的闲置资金且有充足的时间专注于理财活动,不少金融机构都将老年人列为新晋目标客户。一些金融理财机构、民间投资借贷公司利用老年人对理财知识掌握相对匮乏,又缺乏风险意识,借机将“黑手”伸向了这一群体。

天津消协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由于理财产品的高收益必定伴随风险,如果老年人仅仅“只见利不见害”,对风险视而不见,往往会受骗上当。

本次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理财知识了解相对不足,缺乏对理财产品风险的辨识能力,但部分老年人仍抱有尝试高收益理财产品的想法,易受“高回报”“承诺稳定”等宣传诱惑。据调查报告显示,50.5%的老年人购买过理财产品,但对理财知识的了解程度仅为61.2%,70.3%的老年人表示“不太了解”或“不了解”理财知识,但仍有21.7%的老年人抱有“可以试试看”的心理,表示可尝试购买高收益理财产品。在对刺激老年人购买理财因素的调查中,有53.1%的老年人被“收益回报高”“承诺投资渠道稳定”“天天分红、高额返利”等条件所诱惑。

此外,利用收藏品设置消费陷阱也是不法商家的一种新花招。他们通过搞活动赠送礼品等形式,骗取老年人信任,利用老年人对收藏品鉴别能力差、价值了解少的特点,进行艺术收藏品价值或升值的虚假宣传,并许诺对所购收藏品进行高价回购、高价拍卖、可享受短期高额溢价收益的“优厚条件”诱导老年人购买。

​【责编:Mezzior】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