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保健品为何落入“买的不吃,吃的不买”的尴尬境地
第一直销网
2017-11-09 11:15:00
0

随着人的健康寿命增长,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补充营养,尤其是海外代购保健品火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土保健品却呈现“买的不吃,吃的不买”。日前,由新民健康工作室联手国大药房进行的一项覆盖本市五万人的调查显示,36岁以上人群中,六成人购买过保健品;但在经常服用保健品的消费者中,由自己购买的仅占10.7%。随着公众对保健食品认可度的提升,保健食品将逐步发展成为消费者的日常保健品,走进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

正宗保健品仍是刚需

“感觉国外在食品安全方面监管很严,海淘保健品吃起来更安心。”市民刘女士是个十足“海淘控”,以前她主要从海外代购奶粉和衣服,现在则加上了保健品,像刘女士这样的消费者其实不在少数。

此次调查显示,购买保健品的消费者年龄在36岁以上分布较多,该部分消费者占购买人数的60%左右,随着消费者年龄的增长购买保健品的比例在增加,但中青年消费者的购买力同样不容忽视。

由于社会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的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许多中青年消费者患上亚健康的比率越来越大,客观上对保健品的需求加大。而海淘保健品的火爆非常明显地反映出,当今大数据时代下青年消费者的特点。

亲友间的口碑传播占主流

此次统计显示,17.9%的消费者曾经购买过假冒伪劣的营养保健品。事实上,本土保健品市场正经历着不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挑战”,一方面近几年国产品牌保健品问题事件频出,另一方面,包括跨境海淘、直销模式的兴起也给了消费者新的选择空间。

过去,电视报纸广告是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方式。但是由于部分产品采用片面扩大功效,甚至出现欺骗性宣传使消费者产生信任危机,影响企业的信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广告的“可信度”产生怀疑,而转为对朋友或家人的口碑传播日益重视。

“买的不吃,吃的不买”是保健品市场的一个基本特征,本次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在经常或比较经常服用保健品的消费者中,由自己购买仅占10.7%,而大部分人则是由他人购买,主要是赠送。

消费者购买时更相信大型药店

从目前消费者的主要购买场所来看,38.1%的消费者购买保健品的地点是大型药店,到商场超市专柜购买的占到35.8%,而选择网络购买的消费者占16.7%。从数据中不难看出,消费者主要选择大型药店和商场超市专柜购买保健品,是看重其销售保健品的专业性,消费者信赖有保障的消费地点。而固定、专业的保健品专营店,能够给消费者以强烈的信任感,满足消费者对保健品信誉度的期望。

据悉,本次调查目的在于更好了解上海市民在保健食品方面的消费状况。通过数据和事实,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将有助于引导老百姓理性选择保健品,获得更有针对性的保健知识,建立科学的养生观,树立保健品行业诚信新形象,进一步推动上海养生保健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营养保健品市场产值约四千亿

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政府对健康问题的重视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本届新民健康高峰论坛上,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会长边振甲透露,目前我国营养保健品市场已有约4千亿的产值。

据了解,伴随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人们的健康理念也从“治病”向“治未病”转变,对于保健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就近年国内数据来看,获得保健食品生产资格的企业达2500家左右,已获批准的保健食品注册许可证书16000件上下,在政策红利与市场机遇来临的风口下,国内市场中各类保健品品牌蓄势待发。

上海保健品行业协会会长陈保华在论坛上也表示,保健食品从1987年发展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无论是产品种类的越趋丰富,还是生产企业的发展进步,对中国的经济效益、国民健康等都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陈会长看来,营养素对维护健康有着重大作用。他说道:“营养素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保健食品。在过去二十年间,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的保健食品,今后无疑将在实现‘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慢病干预养生服务需互联网化

养生是一个历史极其悠久的产业,也是养老事业中的刚需产业,但由于消费群偏老龄化等原因,是目前国内互联网化非常低的一个领域。随着现代社会老龄化问题不断加重,老年慢病人群将出现井喷式的增长,然而能够为老年慢病人群提供优质服务的专业人员缺口巨大,并且这一矛盾未来只会逐渐加深,很难缓和。

晚宝网络科技公司CEO鲍强军在本次论坛上透露,下一步,公司将推出慢病干预系统,将养生、养老服务互联网化,以此实现更少的花费,更好的养生养老服务。

“转型是绕不开的话题,也是跑不掉的宿命。”鲍强军认为,在整个转型的过程当中,一定离不开互联网化这个关健词。“我们如今正在做的,就是要让公司保健品产业成为真正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商,实现互联网化。”鲍强军说,也许很多人会不屑一顾,但事实上,目前健康管理的工具和服务数不胜数,让人眼花缭乱,但却没有一个产品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原因在于互联网健康工具的开发之前不够了解老百姓的需求,而保健品行业与消费者接触这么多年,完全可以从健康管理方面切入。

在鲍强军看来,养生服务的互联网化比起商品互联网化要复杂很多,因此针对老年人的个体化需求,让最实用、最有价值的老年慢病健康干预服务互联网化,可以让养生、养老专业服务的性价比大幅度提升,而这也正是公司慢病干预系统未来打算做的事。

大药店中保健品占比增速较快

药店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买药的地方,但如今在药店不仅可用医保购买保健品,而且还能体验远程问诊、电子处方、慢病管理、自测用药、预约挂号等一系列互联网医疗服务。在国药控股国大药房上海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军的眼里,现在的药店与其说是卖药的,不如说是卖健康的。数据显示,药店保健品占比增速较快,达到了15%以上,饮片也占到20%。

随着人口老年化,自我药疗需求不断扩大,人们对于营养素保健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论坛上,姚军表示,在此背景下,对于零售药店来说,可以通过“药店+中医馆”模式创新发展产业模式,借助“药店+慢病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参与健康风险管理,利用“药店+智能医疗、商业保险”推进产业间深度融合,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健康服务。

2016年6月30日起,医保支付范围内新增了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由原先的9项增加至29项。同时,外省市如江苏、辽宁、山西地区,80%的保健品、参茸等预防为主的商品纳入医保,零售药店可支持自付段刷卡。数据显示,药店保健品的比例达到了15%以上,饮片达到20%,中医药,包括健康营养素需求量及消费量也增加了。

在此基础上,作为传统的大型医药连锁公司,国大药房通过开设中医馆,创新发展产业模式,这样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既方便了居民就近就医购药的需求,同时对中医方面的就医需求也给予了补充。

姚军提到,成功的大健康产业的结构必定通过分级诊疗等形式,将健康风险管理下沉到家庭和社区,重视预防保健。据了解,上海国大药房从2014开始,开展“药店+慢病管理”工作,目前已拥有10万的慢病会员,由智能分析模型驱动,实现慢病会员业务多维解析,同时掌握进店顾客信息及历史购药数据,响应和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如今互联网医疗,代表了医疗行业新的发展方向,“智能医疗”+“实体药店”的“智慧药房”便应运而生 。据悉,本市已有药房首次引入轻体检及互联网医疗智能设备,顾客可以通过智能会员体验区体验远程问诊、电子处方、慢病管理、自测用药、预约挂号等互联网医疗服务,还可通过轻体检设备快速测得一份电子体检报告,同时健康报告数据将同步被输送到云平台数据库可进行持续的跟踪和健康档案管理。通过“智能医疗”与“实体店”的多元化融合,形成一个涵盖远程问诊、电子处方、建立慢病档案、自测用药等众多方面的医药服务闭环。

姚军相信,“药店+中医诊所”、“药店+体检”、“药店+慢病管理”等等越来越丰富的多元化创新模式,将成为药店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责编:菲菲】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