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直销网讯】 低俗、网赚、传销、补贴、收徒......统一指向金钱与流量。
这是“趣头条”的生存法则,也是“趣头条”的精神原罪。
最近,趣头条,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正式“C位出道”。
它带着“全村人的希望”,迎来了出道后的第一次暴涨“开门红”。
开盘2分钟,大涨48.86%,开盘不到15分钟,暴涨80%,市值一度逼近60亿美元。仅仅半小时,“趣头条”,如虎添翼、如沐春风,经历了无与伦比的彪悍时刻。
然而,戏剧性的是,开盘第二日,疯狂“碾压式”增长的趣头条股价,突然暴跌41%。以9.41美元收盘,市值缩水至26.7亿美元,令人错愕。
有人奚落其“飞得高摔得惨”,有人则说股票有涨就有落,不足为奇;而大多数人,很可能是像小编这样,对趣头条的来头,产生了质疑:“趣头条”是个什么鬼?怎么就上市了?它很有名吗?确定不是今日头条?周围根本没人在用嘛。
这就奇怪了,许多人连用都没用过的“趣头条”,怎么就成了一匹潜力无穷的“独角兽”了?运营27个月就上市,狂揽1.5亿用户,这种“裂变式”的增长奇迹,恐怕业界不止一位大佬,都想讨教讨教:趣头条,到底有啥过人之处?他又凭什么赢?
而贯穿这其中的,必有“蹊跷”。
“撒币式”崛起:收徒传销?
当你打开纽约时报APP准备看看华尔街最新新闻时,你里屋的老妈用手机打开了趣头条,看了一眼刘强东的最新八卦,还顺手赚了1块钱红包。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不要惊奇60多岁的大妈除了广场舞外还会这种操作,你该惊奇的是,在天天快报、一点咨询、网易新闻等巨头林立的资讯移动端,居然还有APP能收割面对智能手机只会左滑右滑的你老妈本人。
如果你生活在上海,对趣头条“一无所知”,一点也不奇怪,毕竟,这款定义为“新闻资讯类”APP走的并非一般人的“寻常路数”。用户群体俗称“五环以外”,即抓住三四五六....线城市的“下沉用户”(泛指“小城市大叔大妈们”“城乡结合部青年”);经营模式,只靠内容好坏上位吗?不存在的,内容多半是个幌子,用“下三滥”的手段,比如网赚、传销,人拉人赚流量,才是其立足之本。
但这种看似“并不高明”的模式,却吸引了1.5亿用户“沉浸其中”,就连腾讯都愿l领投2 亿美元 进行Pre-IPO 轮融资,做其“金主”,为其“站台”,实在令人感到费解,就拿腾讯来说吧,他看中了“趣头条”什么?
所有一切都绕不开趣头条的“经营模式”——“撒币式”崛起。说好听点是“补贴+收徒模式”,说直白点是“网赚模式”,再直白点,类似于“传销模式”。而这三种说法都绕不开同一个“套路”:深谙人性,疯狂撒币。
小编在苹果商店下载了趣头条,刚点进去就被大把大把的金币吸引,这里不同于一般的新闻客户端,随处可见利益诱惑,足以证明,趣头条做的根本就是赤裸裸的“金钱生意”。
小编先是领了一个最高80元的新人红包,接着,首次登陆阅读奖励200金币,开宝箱最高2880金币,晒收入300金币,连续签到7天2208金币,即便你关闭了趣头条,他也没过一会就给你新闻推送,并且配上“哗啦”的收银声,让你产生一种“有钱进账”的错觉。
令人心动的是,在这里获得的所有金币,都可换成现金,通过微信、支付宝提现。目前来看,以当日转换汇率为准,大约1000到1500金币可换算成1元。趣头条官方称,金币转换汇率波动受每日运营收益影响。从这点上看,代表着趣头条掌握了议价权,使得补贴金额与营收金额可以一直维持在一定的比例。
金币套路之后,还有“绝杀”:收徒。什么意思呢,凡是注册用户,都可发展自己的“下线”,也就是“徒弟”,用户每收徒一人,便获得3500金币奖励,而徒弟每天的阅读与评论行为,都能为师父“进贡”“分红”。
在官方的收益总榜,排名第一的用户目前拥有70861名徒弟,收徒的总收益为265208.88元,也就是说,平均每位徒弟都能给师傅带来约3.74块钱的收益。这是一张严密的冷冰冰的网,充分挖掘人性的弱点和可能性,只为增长用户规模和提高用户活跃度服务,企图靠着“徒子徒孙”躺着收取源源不断的丰厚回报。
而这种游戏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用户完全受制于“趣头条”来操控。比如它不久前的一次活动:“每周狂赚28000元”。这次活动恰巧发生在趣头条预备赴美上市以及B轮融资消息曝光期间,不乏用高额奖励达到短期内提高数据表现的目的。
27个月,趣头条,正是用这种模式,狂揽了日活量1000万+的用户。
“诈骗”营销:“提现受阻 内鬼抄袭
这些真金白银的利益,果然能吸引“下沉用户”蜂拥而至,但是,这些所谓的资深师傅,他们真的能拿到钱吗?恐怕没那么容易,有人曾提过一个很务实的问题,趣头条如果停止金币激励,日活会不会瞬间掉成0?这绝非危言耸听。
可以肯定的是,没人会关心“趣头条”的内容如何,绝大多数人更关心的是:趣头条到底能不能赚钱?那些虚拟金币,真的能变成手中的钞票?
如果在百度搜索“趣头条 封号”关键词,可以搜索到161万个问题链接,“无法提现”的趣头条用户们,大有人在。
在“趣头条”贴吧,有人辛辛苦苦经营了俩月,邀请了50多个徒弟,结果一分钱提不出来;还有人说,申请提现了50元,结果一周了还没到账,找客服说理,竟然被告知: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违规收徒弟,刷金币….账号以“反作弊”为由永久封停。
而据大多数用户反映,大多数用户都是一本正经的遵章完成阅读任务,根本不存在什么“违规”“作弊”,这种莫名其妙的“霸王硬扣”,分明是在给新闻行业“抹黑”嘛。更搞笑的是,“趣头条”提出的恢复账号的交换条件:选择账户收益清零,冻结徒弟账号,即可做交换,方可恢复。
这不是霸王条款是什么?虽然是难以想象,但它展示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趣头条可以通过封杀提现用户的手段,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趣头条和用户,本来就是“跷跷板”关系,你得到的钱越多,我的成本就越高,而时间越久,用户的欲望就会持续膨胀,成本代价也将水涨船高。如此看来,趣头条,就是想要一个腾挪的空间,一方面用“反作弊”控制提现比率,节制用户收益与欲望,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少部分人赚钱,尝到甜头,继续为他们“卖命”。
而在这个充满遐想、“暗箱操作”的灰色空间,远远不止“赖账”这么简单,还有更高级的操作——作者抄袭。这个抄袭与一般的搬运工不同,他们虽然也搬运,但搬运的不是内容,而是原创版权,而始作俑者,很可能是“趣头条”的内部员工。
网友“深情浅唱”控诉:2017年12月16号在趣头条发表的文章《深情浅唱:我把女儿送给哥哥养,多年后女儿对我最好我却伤心欲绝》发表失败,被驳回。第二天竟发现有大量一模一样的文章已经上线,并标了原创。
针对质疑,趣头条客服“强词夺理”——“他是原创号,他发的文章都是原创”、“你的原创截图只能证明在今日头条发文比他早,在趣头条,他是第一个发的呀”。据知情人透露,趣头条是无条件保护大V的,即便是抄袭。而有不少大V,说穿了,其实就是“内部人员”的小马甲。甚至,还有一些用“山寨Logo和头像”假冒新华社、北京晨报、中国网等一线媒体的账号。
9月15日,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徐凯律师发布《趣头条,送你200颗子弹》一文,称从今年4月起,就发现趣头条冒用《财经》杂志名义在其平台上注册账号,并搬运数百篇文章。而之前已有10起相关侵权案件在朝阳法院立案,该律师称,接下来一周还有至少200件著作权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的案子等待起诉。
低俗内容:不过是流量的“挡箭牌”
阅读和赚钱,永远是两码事。
让阅读更有价值,这是“趣头条”的Slogan。用小脑想一想,靠着“撒币崛起”的趣头条,阅读的含金量想必也好不到哪里去。在趣头条的逻辑里,用户是靠阅读赚钱的,内容看过就行,看什么真的没那么重要!
打开“趣头条”客户端,小编发现,大部分热文标题都是一些抓眼球、猎奇的内容,大多是“震惊”“神秘”、“哭笑不得”、“竟然”等字眼。像这个标题《男子吞下30多片药后神秘失踪 只因妻子说了这句话》,打开一看,不过就是一句“我要和你离婚”的话罢了。
一篇篇毫无营养的文章,偏偏要搞出点噱头,虽说趣头条官方也曾承认,平台上洗稿、拼凑的内容非常多,需要不断调整规则,让好的原创内容浮上来。
可事实上,趣头条真的这样做了吗?据小编观察,趣头条不但没有在内容上改进提升,反而不断加码“狗皮膏药”式的广告,不管是哪个频道,每刷新一次更新十条信息,就会出现两至三条广告。妇科、男科、保健品类广告、地产、租房、减肥广告,应有尽有,无处不在,甚至还有一些疑似莆田系医疗广告和一些老掉牙的“电视购物”广告。
这种行为违反了中国广告法,未来或有被强制下架的风险,但仍保不齐趣头条”顶风作案“。更奇怪的是,用户竟对这个尚未获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平台所产出的内容如此“买账”。据趣头条公开数据显示,平台男女用户的比例大约为3:7,周人均打开次数超过50次,日均评论量超过28万条,人均阅读数超过20篇。而在如此蹊跷的数据背后,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是利益的驱使,而非内容的吸引了。
利用“金钱”刺激的阅读交易,必将面临的尴尬是:没有人会真正把趣头条当作新闻APP,也根本没有人真心实意地主动阅读。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说道,“趣头条花钱买流量,不是一种可以长期稳定发展的模式。打铁还需自身硬,优质内容与虚假信息混杂在一起,将遭到市场的‘惩罚’。”
当一款新闻APP,从开始就没把“传递信息和知识价值”当作发展的第一要义。而是去颠覆人们对知识的基本信仰,“一意孤行”地允许“低俗、抄袭、补贴、传销”等模式,不断吞噬着作为一家媒体平台的良心,最终,恐怕还是逃不过像今日头条、一点资讯那样被监管的命运。
在“下沉市场”的遮羞布下,“趣头条”的垃圾内容,带来的垃圾流量,或许不是敛财的利器,而是毁灭性的灾难。
【责编:佐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