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监管时代,回归本质是中国直销的唯一出路!
第一直销网
2019-03-28 18:43:00
0

未标题-1.jpg

【第一直销网讯】  权健事件的余热已经逐步散去,但百日行动还在继续,众多直销企业仍然处在迷茫之中。直销行业的未来将走向何处,也成了业内人热议的话题。

直销能否拨开云雾见青天,或许还要看其能不能回归本质。

让直销回归本质的声音并不是第一次在行业中响起。早在前几年,电商、微商异军突起,直销业务受到影响之时,就有不少行业人士认为,直销回归本质迫在眉睫。

如今,直销面临着更加严格的监管、行业口碑急剧下降等情况,回归直销本质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直销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直销应该如何回归本质?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直销要“松绑”

直销本是舶来品,起源于美国,在中国生根发芽也不过二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直销并非是美国直销的复制版,而是有着很大的不同。

依据当时情况制定的条例规定,直销只能做单层次计酬,必须设置服务网点以便配送、售后和退换货,对注册资金、保证金都有较高要求,限制产品类别和直销员身份等,而这些限制条款其实在很多国家是没有的。

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除了2016年在原来的五类直销产品基础上增加了家用电器,以及取消自贸试验区外商直销准入限制外,其他相关规定几乎没有修改。

可根据如今的发展情况与社会背景,当初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早已与现实脱节,甚至限制了直销的良性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专家学者认为,真正能够解决中国直销行业弊病的,不是政策和监管,而是充分的开放与充分的市场竞争,让更多行业之外的市场力量来进行优胜劣汰。

显然,直销目前的一系列限制与充分的开放是背道而驰的。

u=3587806116,3313406343&fm=200&gp=0.jpg

直销应该如何“松绑”?目前业内人士的观点主要聚焦在三个层面。

首先是取消产品品类限制。

如今,电商、微商等产业做得风生水起,产品类别应有尽有,而直销产品还局限在六大类,市场压缩严重。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认为,适当放开直销产品范围,反而能降低直销产品的高度同质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夸大、虚假宣传。

其次是放宽区域经营范围。

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手机普及、微信流行、在线支付、物流畅达、人流频繁,对企业来说,跨区域经营是一种常态,不跨区域经营反而显得另类。

显然,直销这种“画地为牢式”的经营区域限制是不科学的,也是另类的。

这不仅束缚了企业的手脚,也给直销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很大的困惑,同时还增加了监管难度。

最后是多层次计酬。

这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因为不得不提到直销的“孪生兄弟”——传销。

洪涛称,目前我国对传销的定义不够精确,尤其在电商等新型营销手段多样化的情况下,简单依据计酬层次判定传销“已经没有太大意义”。

中国政法大学法商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孙选中也表示,当前在我国对直销认识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多层次,而多层次不是直销和传销的本质区别,用多层次做产品销售,还是用多层次拉人头,才是本质问题。

其实,2013年“两高一部”对于组织领导传销罪的具体层级数和人数的解释,已经做了进了一步阐释。

第一,在层级上的三层界定突破了《直销管理条例》单层次的规定;

第二,假设企业用多层次销售产品而不是拉人头,则不会被简单判定为组织领导传销罪,这就意味着多层次销售产品可能涉嫌违规而不一定是违法,相当于划分清楚了民事和刑事的区别。

总之,旧机制早已不适用如今的行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现行的直销法规在制约着行业发展的同时,其实也变相地封闭着这个行业,直销的畸形发展与之脱不开关系;同时,也让更多规范的、有实力的企业无法进入,行业规模难以取得突破。

监管要前置

公开资料显示,质疑权健涉嫌传销的监督报道早在2007年就出现了,但权健却一直安然无恙,甚至曾榜居2017年中国直销业绩第四名,直到去年底再次被曝光,舆论铺天盖地,监管部门才有所动作。

这是我国监管模式的常态。往往是媒体先行曝光,涉事企业当地的工商局等有关部门再进驻调查,相关部门处于一种比较滞后、被动、后知后觉的状态。

如今,“百日行动”正在进行时,监管部门也正努力将保健品行业、直销行业拨乱反正,市场监管总局和商务部也表态,要完善监管措施,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因此,在发现问题企业的过程中不能只靠媒体,监管部门应该积极承担责任,走在媒体前面。监管不仅要早预防、早发现,更要做到打早、打小。

u=2288839894,2336619519&fm=26&gp=0.jpg

其实,从监管层对直销行业舆情监测的重视可以看出,政府也在积极完善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方式。2018年初,成都市工商局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委托,对全国直销行业网络舆情进行全网监测,形成了首份《直销行业舆情监测报告》。监测报告出炉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报告内容迅速做出了工作安排和部署,立即将监测报告内相关企业涉及到的涉传舆情,向相关地区发出了通知,解决了舆情监测的落地问题。

成都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有通过科学监测和正确规范,才能解决好直销行业公平有序竞争的问题,维护好直销行业的良好声誉,促进直销行业依法依规、健康有序发展。

另外要提到的是,“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如今,直销市场需要的可不就是一部良法?

孙选中表示,自2005年起实施的《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对直销和传销的定义已滞后于实际情况,因而导致对违法行为的界定不明,给实际监管带来了难题。

这种滞后不仅表现在对直销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上,还表现在保障消费者和创业人员的权益方面。而且,由于目前直销企业和直销员之间的责权关系界定不明晰,实际上企业很难监督他们,《直销管理条例》中提到直销企业要对直销员的行为负责也就显得有些无力。

在今年的两会上,民盟中央递交了“关于调整立法思路,加强直销传销监管”的提案,全国人大代表杨莉与30名人大代表也联名向大会提交了议案“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直销法》”。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甘霖已经指出,中国政府正探索建立长效机制,通过修订法律法规、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等多项措施规范直销行业。

不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直销行业单独立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直销行业的良性发展不能完全依赖立法。

协会要成立

我国直销是伴随着质疑声成长起来的,而韩国直销前期的发展之路与我国甚为相似。不同的是,韩国直销目前已经走向了正轨,而我国还在不断摸索中。

韩国直销萌芽于1970年代,最初是由日本引入,夸张的操作手法也导致负面不断。后来,在积极求变的情况下韩国直销行业走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1995年,韩国颁布《直销法》;

2002年,韩国推出“消费者被害补偿保险制”,相继成立了“直销联合会”和“直销互助会”这样的行业机构;

韩国还要求直销企业的后台结算系统直接和负责监管的公平交易委员会实时联网,让数据透明化。

以上三大举措都是我国目前没有的。不过,其中两项已经在逐步落实中。

其一,在2月14日商务部的新闻发布会中,高峰明确宣布“将推动完善直销相关的法规制度”,甘霖也表示将修订相关法律法规,这表明呼吁多年的修改直销相关法律法规的声音已得到回应;

其二,“直销监管”被纳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子栏目“我要查”的12个项目中,公众不仅可以查询直销企业的基本信息,还能查到企业的违法情况以及直销员计酬制度、退换货制度等详细信息。另外,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在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透露,商务部将建立直销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和人员实施联合惩戒,不难看出,“公开、透明”将是未来直销监管的方向之一。

但是,我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直销行业协会,只有广东、湖南等地方性的行业协会。

一方面,中国直销行业整体形象偏低,这不是一家或几家直销企业能改变的,这就需要一个全国性的行业协会来牵头,共同努力改善直销的公众形象;

另一方面,政府与市场之间、媒体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仍然大量存在,市场和基层的很多信息没有办法反映到上层部门,这也需要行业组织来发挥作用;

而且,行业协会还能促进企业自律经营、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行业协会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在市场竞争中,行业组织在保护本行业从业、支持企业增强竞争力方面,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深刻意识到直销行业协会的重要性以及其在行业发展中的积极意义。

原国家工商总局直销监督管理局巡视员沈根申也认为,应当成立中国直销行业协会,借助协会的平台进行行业规范管理,带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直销行业正能量打造,促进行业的绿色健康发展,让公众更客观地认识整个直销行业。

其实,呼吁成立行业协会的声音就像呼吁完善直销法规制度一样,由来已久,但始终没有一个结果。目前,修改完善法规已经被提上日程,不知道成立行业协会何时才能按下“确定”键。

直企要“内外兼修”

根据知识经济杂志的报道,一家韩国的直销企业X公司,其产品成本平均高达45%,而管理成本却可以低至10%。重产品、轻管理让这家韩国直销企业迅速在直销市场站稳了脚跟。

这是值得我国直销企业深思的问题,也是行业人士始终在强调的:回归直销本质,就要先做到回归产品本身。

其实,直销行业并不缺乏好产品,但是因为有很多滥竽充数、价格却奇高的产品存在,让很多消费者对直销产品产生了一种价高质低的印象。

产品是企业立根之本。好的产品就是企业的造血机制,是影响购买行为的核心和关键。好的制度、销售渠道、市场优势,都是建立在好产品之上的。

绿叶董事长徐建成表示,如果脱离了工匠精神,直销企业的产品制造就会与其产品导向的市场规划背道而驰,想锁定忠实客户、实现长久发展,难于登天。

纵观长期霸占行业业绩榜单前三的无限极、完美、安利,以及三生、安发等企业,无一不是脚踏实地在做产品。

回归直销本质,第二重要的就是人才。

一方面,如今活跃在一线市场中的大多数是老一辈人才,而年轻群体的培养期非常漫长,直销市场人才青黄不接现象明显;

另一方面,在微商、虚拟币等竞争业态的冲击下,直销人员流失问题更加严峻。

如今,不少直销企业开设商学院,如天狮的天狮大学、绿叶的绿叶大学等,将直销员、经销商等培训工作推向系统化,这是一个好现象。为了挽留人才,直销企业也应该把人才培养机制提上日程,为年轻群体提供合适的培养方案。

直企需重视的第三个方面是:建立符合企业定位的文化品牌。

此次权健事件使得直销在大众的印象中大打折扣,直销企业要进行严格的自纠自查,并制定相应的企业、经销商、直销人员管理规范。

长远来看,提高行业公众形象建设,需要每一家直销企业都回归正确轨道,脚踏实地地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自身经营行为,远离违规违法。

在直销回归本质的路上,除了监管部门相对的放宽限制与完善法制监管外,直销企业也应该从产品质量、人才培养与企业形象等方面来提升企业口碑。将产品放在第一位,以人才为中心,把讲诚信、加强自律作为一种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做到“内外兼修”。

【责编:佐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