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乱象环生,专家:需切实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第一直销网
2019-05-30 09:04:00
0

QQ截图20190530091256.png

【第一直销网讯】  2019年央视“春晚”小品节目《“儿子”来了》,演员葛优饰演一个信口雌黄卖“保健品”的“儿子”,张口闭口“我亲爱的母亲”,实际上瞄准的是老人的钱包。睡了一晚上就崩出弹簧的破床垫,被他说成是具有“点穴、排毒、刮痧”等多种保健功能,撒谎骗人完全不用打草稿。小品中,骗子还提到“太空睡眠舱”,说是可以延年益寿几百岁。老两口信以为真,打算把房子卖了加入这个项目。

小品虽然有些夸张,但现实中假借“保健品”名义骗取老年人钱财的现象还真不少。这就令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谁来为我们健康养老护航?

乱象环生的营销

这些年来,以年产值超200亿元的权健公司为代表的“保健品”营销,可谓乱象环生。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段。

手段之一:虚假宣传,夸大功效

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老年人对健康普遍关注的心理,常常以国家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打着免费体检、免费健康讲座的幌子,放肆推销所谓的“保健品”。有的公然声称某某“保健品”可治疗多种慢性疾病,老年人只要吃这种“保健品”,无须到医院看医生开处方买药,就可医治好身患的绝症。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扬子晚报》报道,2018年年底,南京警方破获了一起“抗癌蘑菇”的坑老团伙。这家公司宣传,验尿就可知道是否患有癌症,吃抗癌神药“巴西蘑菇”就能治好。经鉴定,所谓抗癌神药“巴西蘑菇”,主要成分为糖和淀粉,是地地道道的无真实产品检验合格证、无真实生产厂家、无真实生产日期的“三无产品”,根本没有抗癌的功效。

还有的在“保健品”中添加超出人体可接受计量的药物,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赵大爷患有多年的高血压病,他购买了一款“紫根胶囊”的保健食品,刚开始服用后,果然见效了:不但血压很快降下来了,脑袋也不迷糊了。可赵大爷没想到,他连吃了这款胶囊半个月后,原先的高血压竟然变成了低血压,不但头晕、头痛、食欲不振,还伴有疲劳、四肢发冷、心悸等症状。经检验后认定,这款所谓的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了硝苯地平、卡托普利等降压西药成分,且剂量加大了十几倍。由于这些非法添加的西药成分在赵大爷身体内需要循环代谢,对他的身体产生极大危害。

实现中,一些老人轻信所谓保健品的功效,有病不去医院就诊,进而导致疾病加重的事件屡见不鲜。

手段之二:“亲情”营销,喊“爹”喊“娘”

笔者发现,一些“保健品”推销员专门到社区寻找空巢和独居老人,趁他们的子女不在家或长期不在他们身边,上门给予“亲情”关怀,喊他们“叔叔”“阿姨”“爸爸”“妈妈”。推销员还常常在居民小区以免费体检、免费赠送礼品的名义,将老人拉拢到相对隐秘的地方听“健康讲座”,目的都是兜售“保健品”。

为吸引老年人购买“保健品”,推销员采用“饥饿营销”方法,故意制造“优惠大促”的假象,“抢来”所谓的优惠单放在老人面前劝其签字。当老人犹豫不决时,他们就说:“你现在不花一点钱,将来生了大病在医院里,你还得花大价钱。你以后人在天堂了,钱还在银行里攒着呢。”为了吸引更多老人购买“保健品”,推销员还会让老人们互相介绍他们推荐的“保健品”,以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每介绍一人就可获赠一件小礼品。

有的“保健品”公司还邀请老人去旅游,途中推销员会诱导老人购买“保健品”。很多老人平时十分节俭,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去菜市场买菜都会因为几毛钱讨价还价⋯⋯可为了身体健康,为了能得到推销员许诺的一点小恩小惠,竟然慷慨解囊几千几万甚至十几万养老积蓄,买了“很划算”的“保健品”。等到知道自己上当受骗后,那些亲切地喊他们“爸爸”“妈妈”的营销员,早已无影无踪了。

手段之三:打擦边球,“直销”变“传销”

除了夸大功效、打“亲情”牌,将“直销”变成“传销”,也是近年来“保健品”非法营销的又一手段。

2018年年末,“丁香医生”微信公众号发表《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一文,揭露天津权健公司“保健品”营销骗局。2019年年初,公安机关对权健自然医学科技发展公司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和虚假广告罪立案侦查,对相关责任人依法刑拘。

中国保健协会在2017年8月底下发的一份关于召开企业筹备(启动)直销业务面临的问题研讨会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部分“保健品”营销企业不惜采用激进运作甚至涉传模式运营。

北京律师殷清利向商务部递交“吊销权健公司直销牌照”的投诉举报信中说,权健公司在关于火疗的一些专利说明书当中,居然出现了能够烧11个部位、治疗72种病症,涉嫌欺骗,夸大、虚假宣传,同时还涉嫌销售不在直销备案列表当中的商品。

据统计,全国目前具有直销资格的89家企业中,累计有79家企业曾被刑事打击、行政处罚或被媒体曝光过。有近四分之一的企业“带病获牌”,有12家企业牵涉传销案。

为何盯上银发族

“保健品”营销乱象为何屡禁不止,而且都把目光盯上银发族?笔者分析认为,不良商家主要是抓住了如下几个因素。

抓住健康长寿和孤独寂寞的心理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心血管病专家江凤林副教授说,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衰退,疾病容易入侵。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社会保障还不十分健全,看病住院吃药成了人们最大的担心与恐慌。尽管有退休金和医疗保险,但面对高额的治疗费用,许多人还是手足无措。不少老人担心自己生病后,账单和长期的赡养拖垮了子女。于是,“保健品”营销宣称的对疾病有“预防”与“疗效”作用,就牢牢地抓住了他们的心。

另一方面,大部分空巢老人因为儿女不在身边,虽然他们物质生活上有保障,但精神生活却空虚寂寞,“保健品”推销员乘虚而入,以陪伴他们聊天、帮他们做家务为由来关心他们。久而久之,他们便对推销员有了好感与依赖。推销员向老人推销“保健品”时,老人不好意思拒绝,一次又一次地瞒着子女掏钱购买,甚至花光了养老金。

抓住生产没有统一标准夸大功效

我们通常说的“保健品”,包括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1996年3月15日卫生部发布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规定,保健食品必须符合下列要求:(一)经必要的动物和人群功能试验,证明其具有明确、稳定的保健作用;(二)各种原料及其产品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三)配方的组成及用量必须具有科学依据,具有明确的功效成分。如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能明确功效成分,应确定与保健功能有关的主要原料名称;(四)标签、说明书及广告不得宣传疗效作用。《保健食品管理办法》还规定,保健食品须有卫生部审批颁发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并使用卫生部规定的保健食品标志。而床垫、理疗仪等号称具有保健功能的保健用品,国家未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国家只对属于医疗器械的产品制定了相关的监管办法。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且不说保健用品,单说保健食品,由于种类繁杂,尽管国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但由于生产配方、工艺上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即使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成本去做检测,也无法直接证明这些“保健品”与人体健康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从而给“保健品”生产经营者虚假宣传留下可乘之机,有意混淆“保健品”与药品的概念。比如改善贫血就说养颜,提高免疫力,缓解体力疲劳。增加肾功能,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就被夸大为有效治愈“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等。

抓住法规不健全逃避监管打击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表示,“保健品”概念目前在我国法律界尚无定义。全国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18年10月9日发布的《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问答》对“保健品”进行释义称:“保健食品”具有明确的法律定位,保健食品的监管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产品属性为食品。“保健品”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一般是对人体有保健功效产品的泛称,如内衣、床垫、器械、理疗仪、饮水机等,而非食品或保健食品。这些“保健品”都是没有经过动物实验的一般产品,它的保健功能是不确定的,也无法验证。

据了解,目前市场监管部门打击“保健品”非法营销,主要看是否存在涉嫌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无照经营等违法行为,但很多情况下商家有正规的手续,“保健品”说明书、宣传单上并不存在夸大宣传,推销员往往是暗地里向老年人肆意夸大功效,除非有现场录音或录像,否则这种虚假宣传很难取证。由于像权健等一些“保健品”公司获得了合法的直销执照,而且这种口耳相传式的兜售方式难以固定证据,即使被投诉,也往往被视为推销员个人行为。

为健康养老护航

专家表示,治理“保健品”营销乱象,为银发族健康养老保驾护航,当务之急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多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湖南省社科院社会学法学教授方向新表示,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繁忙的工作让子女忽略了空巢父母的精神需求。老人渴望子女陪伴他们聊天说话,渴望子女能够陪伴在病床边端茶送水、喂饭喂药⋯⋯然而许多时候,这些子女却不能做到。有一句话叫做“父母摔倒在地上,你却在通讯簿里”,形象地描述了空巢老人的艰难处境与子女远离父母的尴尬。这样的尴尬,自然给了处心积虑的“保健品”推销员掏空老人养老积蓄的机会。

子女不要以为提供物质条件就是对父母的关心,老人更渴望的是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与关怀。“常回家看看”不只是放在嘴上唱的,无论你身居要职还是忙于生计,都要尽量多花些时间陪陪父母。当然,关心空巢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政府和社会也责无旁贷。除了就近就便为空巢老人提供老年大学、健身娱乐等硬件和软件设施,让他们老有所乐之外,还要动员和鼓励家庭医生、志愿者上门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聊天说话等服务,让他们走出孤独、寂寞、无助的处境。

其次是树立正确的养生观

中南大学医院药学研究所所长、湘雅医院副院长龚志成教授表示,目前我国保健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杂、广告多、市场乱。消费者花钱买到的只是保健的希望和概念,并不是保健的效果。老年人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养生观,理性对待“保健品”。均衡膳食,充足睡眠,快乐心情,再加适当运动,才是通往身体健康的康庄大道。

对于痴迷“保健品”的老人,子女要经常提醒“保健品”是不能治病的,并买些正版的养生保健书籍给他们看,增强养生常识。街道、社区和老年大学要聘请权威专家举办养生讲座,让老人了解正确的养生之道。一旦老人身体有病,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治疗,千万不能听信“保健品”能够治病的谎言而耽误了治疗。

最后是切实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云良认为,应尽快建立健全保健食品标准体系与市场监管法规,确保不同类型的保健食品生产配方、工艺有统一标准,监管工作有法可依。监管部门要加强保健品销售的前置审批,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规范涉及保健品广告的制作和传播行为。卫生部门要严查冒牌“名医”“专家”的非法诊疗行为。一旦查实生产和销售企业有任何违规违法行为,必须及时制止并依法严惩,要用惩罚性赔偿制度等来改变违法成本过低的现状。

有关地方和执法部门在对“保健品”市场的清查中,需履行属地管理责任,及时介入,依法查处涉嫌传销的企业,以及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的违法犯罪者。依靠法治的常态化治理,包括长效监管和有效惩戒,方有望将各类传销活动消除在萌芽状态。

【责编:佐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