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检公布典型案例!“制假售假”“非法添加”再上黑榜
新浪潮杂志
2024-03-20 16:40:39
0

【第一直销网讯】在“315消费者权益日”前夕,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5件检察机关依法惩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典型案例。其中,一起青海某生物科技公司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许某某非法经营案引起了新浪潮记者注意。

此案件涉及的非法添加物质为“西地那非”,曾多次被曝光。对于屡禁不止的食品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监管部门从未停止打击。

生产含非法添加成分药片30余万片,涉案金额达130余万元

民以食为先,食以安为先。近年来,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一直是监管部门的重中之重。全国公安机关开展的“昆仑2023”专项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果。2023年,共破获食品安全犯罪案件1万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4万余名。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5件检察机关依法惩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典型案例,涉及销售伪劣产品、销售有毒有害食品、制售假药等。

1710924608778_副本

在曝光的“青海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贾某某等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许某某非法经营案”中,被告人贾某某与被告单位青海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制售含有那非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等非法添加成分的压片糖果共计30余万片,并网络电商平台等销售至上海、青海、安徽等地,生产、销售金额达130万余元。案发后,经检测,涉案原料、半成品及成品中均检出“西地那非”成分。检察机关针对该案共追查到案生产窝点4人、销售端8人,深挖有毒有害物质原材料源头1人,实现全链条全覆盖打击。

事实上,近年来,在食品、药品中非法添加的案例层出不穷,而这些“假药”得以畅销的原因之一是其效果被吹得“神乎其神”,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不然。事实上,“神药”除了其夸张宣传吸人眼球,其成分往往暗藏玄机,常常违规添加违禁药物,而这种非法添加正是“神药”出“神效”的秘密武器。

新浪潮记者了解到,根据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质名单》上的物质的规定,可以认定“西地那非”为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食用“西地那非”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包括造成血管扩张、心跳加速、头晕、视觉异常等现象,对服用者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对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监管部门将从速从严查处

食品中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案件可以说是屡禁不止。近年来,各监管部门对于危害食品安全等犯罪行为持续进行严厉打击。

为巩固食品行业专项整治,进一步进化市场秩序,上海市于2023年7月至12月组织开展了“进一步净化市场秩序 依法严厉打击食品领域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期间,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对非法宣称功能的食品等违法行为立案253件,罚没款101.16万元。上海市公安机关侦破涉及非法宣称功能的食品、非法添加化学物质领域刑事案件8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89人。全市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诉154人。

据央广网报道,2023年山西省市场监管12315工作机构通过全国12315平台共受理食品类投诉26985件,占商品类投诉总量的34.80%。投诉的主要问题为销售的食品存在过期、变质、有异物、缺斤短两、三无食品、非法添加食品原料等问题;进口水果没有进口标识;食品包装标签标识不符合国家标准规定;销售的食品存在虚假宣传和功效夸大等。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最高检网上发布厅发布,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假冒伪劣商品犯罪8503件14560人,起诉18777件38936人;建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假冒伪劣商品犯罪案件1634件1778人,监督公安机关立案2645件2879人。另外,最高检与公安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挂牌督办14起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犯罪案件,与国家版权局等部门联合挂牌督办3批150件重大侵权盗版案件。

浪潮菌借此案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自身辨别意识,切勿讳疾忌医,如确有需求,应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治疗,而非自行购买药品或者宣称具有各种“奇效”的产品,以免贻误病情。

【责编:潇潇】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