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经济网讯】最近一周,预制菜概念持续走强,主要标的更是接连涨停。多家券商针对市场反应纷纷给出正面甚至强烈推荐的建议。并且还对比日本、美国预制菜行业的发展,点出中国现所处的正好是前两国预制菜行业高速增长的时间节点。
要知道2020年,日本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38.5亿美元,行业渗透率60%以上,而这一数字在中国仅有8%。渗透基数低意味着的是前途一片光明。
预制菜,简单理解就是在“中央厨房”把菜进行预加工,最终产出成品或半成品。
这一波预制菜的爆炒,既因为临近春节消费旺季,叠加零星爆发的疫情致使就地过年,外出就餐受挫;也有餐饮业标准化的推波助澜。供给侧和需求侧皆出现了高速增长。
供给侧
2021年味知香、千味央厨等预制菜企业相继上市,投资机构不乏IDG、金沙江创投等明星VC。而今年,“那个男人”陆正耀也杀入了预制菜赛道,欲大展拳脚。除了专业做预制菜的,眉州东坡、海底捞、安井、盒马鲜生这类新零售选手也都陆续下场加入战局,市场不可谓不热闹。
截至21年4月底,我国存续的预制菜相关企业共有7.19万家,而预制菜市场的规模约2500亿左右。预测未来预制菜市场将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长,未来6到7年有望成为下一个“万亿餐饮市场”。
需求侧
国内已有超过74%的连锁餐饮企业自建了中央厨房,而外卖平台有70%以上的商家使用料理包。餐饮企业青睐,消费者也同样如此。去年双十一期间,预制菜成为各家电商平台的销售爆款,成交额同比增长近2倍。
销售市场一片欣欣向荣,但“料理包”在资本市场却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火热。
究其原因,与美日不同,中国的餐饮行业分布分散,产品区域特色明显,再加上行业门槛低等原因,导致我国预制菜行业呈现小、弱、散、乱的格局,各路预制菜企业豪强仍处于跑马圈地阶段。
严格来说,预制菜是2020年才开始引起大众广泛关注的,这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第一,疫情催生宅家经济,外卖渗透率激增;第二,近年餐饮行业连锁化率不断提高,资本化的餐饮高度强调坪效和翻台。
但撇开外卖的餐饮行业,就是疫情慌里唱小年,听取“倒”声一片。且不说众多小微企业活得艰难,就连连锁大品牌也是难逃此劫。
甜品界扛把子许留山、轻食鼻祖新元素等知名餐企先后宣布停业;呷哺呷哺关闭200家且这一年不再拓店;海底捞宣布年底前关店300家,而自家的副业品牌也关了一半。
疫情加速了餐饮行业的“二八效应”,2021年全国餐饮店铺共注销了100万家,其中快餐店注销了近40万家,火锅店注销了近10万家。原本的“现金牛”行业,如今却被成本拖垮,为了避免被“干掉”,就要追求如“麦当劳”的极致效率。
可以说,预制菜的繁荣,是建立在复杂的外卖环境以及餐饮企业试图“止血”的基础之上。
另外,由于市场分散,预制菜企业普遍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较差。而且这个行业以大单品、爆款产品来建立护城河,往往需要提供制作工序复杂、成瘾性或高附加值特征的品类,还要照顾全国人民各式各样的胃,这一点就有难度了。
纵使“料理包”有千好万好,但对于饕餮食客而言,它仍是有原罪的。中式餐饮讲求“锅气”,但料理包则是“去厨师化”、工业化。
所以,预制菜的天花板取决于“爆品”多久会被取代,而它们面对的则是全世界最挑剔的中国胃。
【责编: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