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一直都在“沉睡”的那些直销牌照
直销报道网
2015-11-26 11:40:00
0

【第一直销网讯】  2015年我国已经拥有71家拿牌直销企业,在众多拿牌直销企业中,不乏有星光璀璨的老牌直销企业,更有未雨绸缪蓄势待发的新型直销企业。可以这么说,我们展望了直销企业无限发展的前景,但也担忧那些拿到直销牌照却脱离队伍的企业。

“直事儿”给你盘点一下那几张直销牌照依旧沉睡的情况。

QQ截图20151127113703.jpg

哈药:挥之不去的“阿喀琉斯之踵”

2006年8月,哈药集团在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上发表了申牌声明;2008年11月,哈药集团正式获得商务部批准,拿到了医药界首张直销牌照,这也是国内首家A股上市公司进军直销领域。“直事儿”就发现这一令人瞩目的光辉时刻却没有延续多久,2012年2月17日,对哈药直销人而言,充满了苦涩。这一天,哈药集团正式发布公告:自2011年11月起,哈药便已停止了原有直销业务的运营,改为推行店铺经营模式。此一公告意味着,试水直销仅三年不到的哈药集团正式宣告离场。但为什么哈药集团会这么灰溜溜的结束直销生涯了呢?

外行指挥内行:“直事儿”了解到,哈药集团在直销管理层上漫不经心,为哈药直销埋藏了祸端。其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不重视职业经理人。在直销行业里,职业经理人和直销系统是两大支柱,但哈药直销在集团里的地位低,报酬亦不高,很难吸引到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同时,哈药又错过了行业整合大潮,在哈药直销启动之时,有实力的经销商基本已经“名花有主”。可以说,哈药直销太缺乏人才,太缺乏专业性。更为严峻的问题则是,真正的直销人才在哈药直销中也不受待见,缺乏发言权,更无法影响集团决策。唯一能做的就是建议,但这些建议被采纳的很少。所谓经理人、顾问几乎只是一个摆设。

系统乱象:外行指挥内行必然导致的结果就是,既无法避免很多原本可以提前预防的问题,在问题真正出现时,也无法专业地予以解决。“直事儿”发现在2009年底,凭借哈药强大的品牌号召力、知名直销人的加盟以及宣称的高额市场投入,哈药直销在启动之初引起了业内震动,也引来了众多从业人员的涌入。其中不乏灰色地带的小公司经销商,甚至来自不同地域的传销人员。在正式启动之前,打着其旗号的系统已多达6家,这些系统为了争抢资源,互相攻击,并私自印发各种文宣资料,散布各种说辞。如此混乱的局面让哈药为此头痛不已,公司高层随即发布公告,点名批评了两家直销系统,之后进行了整顿,将系统重新合并为3家。但在整合过程中,内讧与“宣传”依然未见停止,反而愈演愈烈。

哈药直销草草收场,给行业带来的除了惋惜,更多的是思考。与其他同样试水直销的企业相比,哈药集团不缺钱、不缺产品、不缺政府支持,唯一欠缺的,就是“重视”二字。而在这样一个行业中,最重要的便是人心,人心散了,离大幕落下也就不远了,至今哈药集团都未能从“哈药模式”中挣脱,直销更无从谈起。

QQ截图20151010163940.jpg

爱茉莉:入华图谋却深陷“水土不服”诟病

如今,爱茉莉已经走完70年的企业征程,“直事儿”却发现爱茉莉在中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尽管爱茉莉押宝中国直销市场,但其在中国的发展形式上却捉襟见肘,直事儿发现有以下几个危机制约着爱茉莉在中国直销发展的速度:

模式危机:“直事儿”发现爱茉莉被熟知得益于传统渠道,品牌和模式的本土化是其成功的基石。尽管牌照在手,但对于是否要将其直销模式本土化,爱茉莉似乎还在纠结之中。但爱茉莉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爱茉莉通过独有的访问直销,不仅可以为顾客提供便捷、专业的美容服务,还能为销售人员提供更良好的事业机会,培养更多更专业的美容专家。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直事儿”注意到在韩国的那一套在中国其实并不适用。实际上,在中国做陌生人的拜访非常难。中国人的防备心十分强烈,对于在住宅小区进行访问直销,多数人都是不认同且有抗拒心理的。爱茉莉虽然在强调本土化,但实际上他们的管理流程和操作方式都与韩国相一致,事实是,他们对中国目前的直销方式并不信任。爱茉莉公司一方面推动“访问直销”不理想,一方面又不愿意采用和其他公司同样的直销方式。除此之外,直事儿了解到,爱茉莉直销的奖金制度相较而言也非常保守。“访问直销”带团队相对较累,而且领导人拿到下面的提成也不多。通常100多名经销商里,做得好的也只有四五个人,业绩最多一个月也就两三万元。

品牌危机:品牌力不足是爱茉莉太平洋目前最大的掣肘,相比欧莱雅等欧美大牌,尽管爱茉莉太平洋也是主打高端市场,渠道一直以百货专柜为主,但爱茉莉太平洋在营销上的保守无法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知名度还不够。相比“欧莱雅”等国际大牌来说,爱茉莉太平洋旗下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并不高。和“欧莱雅”等国际大牌投入大额的广告费用做营销以及拉近与消费者距离不同,爱茉莉太平洋在营销上却是相当的“谨慎”。

“直事儿”了解到,目前爱茉莉太平洋对中国新销售渠道的开发主要分为强化免税与电子商务渠道两块,这两大渠道在2010年~2014年间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43%,远高于其他渠道的增长速度。其中,来自免税店渠道的复合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60%。而销售渠道主要依靠电商和免税店一方面会限制消费者的获得渠道,不利于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电商渠道可能会使产品形象打折扣,并不利于品牌的高端化。

管理危机:为适应中国市场的发展,爱茉莉太平洋方面表示在中国市场的高层管理者都是由中方人士来担任的。但在企业管理方面,不同于欧美品牌在华的管理策略,韩国企业一般薪资水平不高。放权不大,对成熟的职业经理人的吸引力不足,所以韩国在华的员工模式一般都是韩国的高层配置一定比例的中国员工,其韩国管理高层对于中国本土市场的了解程度决定了品牌的扩张之路能走多远。

QQ截图20151127113842.jpg

宝丽:收购传闻四起,真假难辨却遭传销躺枪

2014年6月4日,商务部发布声明,宝丽(中国)美容有限公司获得直销牌照,成为第44家在华获牌的直销企业,同时也是首家获直销牌照的日资企业。宝丽此次获牌使其一时间成为直销行业的关注的焦点。但之后“直事儿”发现宝丽便就销声匿迹,陷入深深的沉睡之中。

但在2015年7月份,“直事儿”注意到宝丽官网出现一则免责声明,该提示信息与一家名为“宝丽恒远国际商城”有关联,恒远国际商城是宝丽旗下的一个子公司,由于多方原因,恒远国际宣称和日资企业宝丽脱离,对外宣称用恒远商城申领直销牌照,显然想通过洗白的方式遮人耳目继续运作。宝丽商城盗用牌照运作近半年,经销商夸大称业绩达2亿之多。

“直事儿”了解到,2014年4月份,谢敬、奉启玉、廖源震等人成立宝丽商城,号称收购日本宝丽公司,将其直销牌照变更直谢敬名下,2014年12月份,原宝丽商城官网变更恒远商城,香港宝丽集团变成恒远集团。但实际上恒集团炒作网络金融、免费办办理大额信用卡,股权分红概念大肆炒作恒远生物在前海挂牌,并花钱在传统网络媒体全网覆盖虚假广告以及软文,意图包装和宣传所谓的恒远集团投资2亿打造养生基地,大肆虚假宣称获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直销牌照,虚假捏造国家领导人到访为其题字。但在2015年4月,恒远国际的传销骗局被多地执法部门高度重视,开展侦查。2015年7月,湖南益阳、常德、衡阳三地公安联合查处恒远国际,包括谢敬、奉启玉、廖源震等公司多名高管及系统领导人28人全部被刑拘,另外有数十人被网上通缉。

尽管“直事儿”获得关于宝丽集团的信息甚少,而这家拿到直销牌照却沉睡的直销企业的确让人难以捉摸,但此次恒远国际商城借用宝丽集团的名义搞传销,给沉睡许久的宝丽怎样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也许宝丽还会这样的沉睡下去,或者是振臂一呼重新崛起,直事儿还会持续关注下去。

【责编:菲菲】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