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薅羊毛时代暗藏隐私安全危机,用户是受害者也是“帮凶”
消费日报
2019-11-27 16:56:07
0

【新零售经济网讯】当所有消费者在体验由信息数据时代所带来的全方位便利时,也正在面临更大的危机——隐私信息泄漏。

据多家媒体报道,曾一度能解锁市面上二十多家共享单车的APP——“全能车”,其背后的相关人员近期已因“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而被上海警方抓获。据了 解,“全能车”通过诱导用户共享信息,“帮助”超过400万的用户破解包括摩拜、哈啰、ofo等多家共享单车的智能锁,在导致行业部分企业受损超过数亿元的同时,也让使用过“全能车”的用户都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

“薅羊毛”:明目张胆的侵权违法

事实上,“全能车”确实能帮用户解决使用不同品牌的共享单车,要缴纳多份押金的问题,但却不是“免押金”。据AI财经社报道,用户使用“全能车”以达到免费 骑所有单车目的之前,首先要在“全能车”充值299元的押金,其次,用户在其他共享单车的个人信息也会被“全能车”拿去“共享”。业内人士解释“全能车” 的运营方式,是用A的个人信息注册的账号提供给B用户使用,再将B用户注册的账号提供给C使用。

更早之前,ofo负责人也曾介绍过“全能车”对用户信息的肆意利用。“‘全能车’大量购买个人的身份证信息,再去用这些信息实名认证注册ofo、摩拜、小蓝等共享单车。也就是说,用‘全能车’的行为,实质上就是用别人的身份信息来用车。”

此外,“全能车”也同样做到了一键呼叫市面主流品牌网约车,但和破解共享单车智能锁遵从同一个逻辑,用户对自己在其他平台个人信息的“上缴”。

然 而,无论是“全能车”承诺的免费骑车,还是一键呼叫,全部都是建立在其他共享单车、网约车企业均未授权的情况下。毫无疑问,“全能车”一直以来都在用别人 的车,赚自己的钱。这种行为导致包括哈啰,摩拜,青桔等在内的单车企业,乃至网约车等近20家出行企业均受到影响,受害用户数直接和间接达到上亿。

用户是“帮凶”也是受害者

针 对“全能车”对用户信息的滥用,以及未经授权破解其他共享单车智能锁的行为,业内人士表示,根据《民法总则》,“全能车”将客户信息提供给他人使用的情 形,已经涉嫌侵犯公民信息安全。另外,“全能车”的行为也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警方表示,该案中犯罪嫌疑人利用黑客技术侵入 并破解其他品牌共享单车服务器进行非法牟利,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属于违法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86条。

值得一提的是,“全能车”的使用用户数量曾超过400万人。有消费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能车”的押金远低于其它品牌包月服务费,“交一分钱,骑多款 车”的承诺很容易让经常骑单车的用户感到心动,“以为它是正规APP”。因此,“全能车”的用户都在无意间加入了这场“薅羊毛”的行为中,成为助推“全能 车”获利的“帮凶”。

现实远比消费者预想的更惨痛。根据哈啰单车相关人员的介绍,使用“全能车”的用户,首先安 全无法得到保障。“全能车”尽管收取了费用,但是未对用户提供任何保险,若发生交通事故,理赔责任难以认定;而许多企业都会为用户购买保险,如果“全能 车”用户骑行非自己认证开启的车辆,遇到交通事故则可能出现无法向保险公司索赔的问题。其次,“全能车”诱导用户共享账户,用户将个人信息上传至“全能 车”APP然后开放使用,个人信息完全无法得到保障,用户需要自己承担个人信息完全被泄露的后果和风险。

要便利还是要安全?

事实上,“全能车”获取用户信息进而获利却让消费者承担隐私泄露风险的行为,在互联网时代并不罕见。

2018 年8月至11月,酒店行业连发三起信息泄露事件。先是8月份华住酒店集团约5亿条用户数据被曝在暗网售卖,随后华住宣布报警。11月初,丽笙酒店发布公 告,称会员信息疑似泄露。11月30日,万豪国际集团称旗下喜达屋的客户预订数据库发生信息泄露,最多可涉及5亿名宾客的个人信息。

尽管这些酒店并非主观泄露用户信息,但有业内人士认为,商家对用户信息过度索取也是不争的事实。根据新华社报道,华住集团旗下有酒店要求住客使用微信扫码办理入住,实际上却是将住客变成自己的“会员”。住客的身份证、家庭地址、生日、邮箱、账号、密码以及银行账户等信息均可能被收集留存。用户的信息被随意获 取和泄露还并非仅是酒店行业。

11月26日,新京报曝出考拉征信涉嫌非法提供身份证返照查询近亿次。据悉,征信机构非法缓存身份信息后,靠下游借贷公司和信息贩子牟利,用户却从始至终都毫不知情。

更早之前,在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指导下,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对包括餐饮外卖、地图导航、网上购物、短视频、金融借贷、工具软件、即 时通讯、交通票务、浏览器、拍照美化、社区社交、输入法、网络支付、新闻资讯、学习教育、网络游戏、影音娱乐以及其他近20大类共计100个APP进行用 户信息收集情况统计,显示所有APP均存在申请收集个人信息相关权限情况;此外,在用户不同意开启权限情况下,APP无法安装或运行。甚至有一款APP夸 张到需要用户至少开启19项权限。

当用户被市面上尽是需要获取个人信息的APP包围时,拒绝奉上个人信息便被禁止使用。而一旦越来越多APP都如此行事,用户便不得不在便利和安全当中二选一。对此,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中心“百人计划”研究员秦湛表示,保障隐私数据安全,应首先给数据的掌控者套上“紧箍咒”。因为在现有商业模式中,他们往往才是隐私泄露的主体。(来源:消费日报 文/李豪悦)

【责编:晓晓】

相关内容

警惕:“虚假宣传”泛滥,超...
56.31%的受访者遇到过“图文展示虚假宣传”,47.96%的受访...
2024-09-19 14:02:44
天狮集团被授牌《保健产业大...
天狮集团此次荣获该项荣誉,是具备高度国际性、权威性和专业性的世界级...
2024-05-14 11:01:21
多部门联合发声!剑指直播带...
会上,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网信办等多部门负责人回应了大数据杀熟、过度...
2024-04-10 16:57:29
美妆调查:从大数据看女人到...
2015年上半年的“大数据护肤品排行报告”显示,75后偏好大牌化妆...
2024-01-29 01:13:00
尚赫:“大数据+质量管理”...
用信息化、数字化的模式夯实产业链基础,提升品质管理效率,是生产型企...
2024-01-24 11:43:46
2025年我国大数据产业测...
工信部日前发布《“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
2024-01-23 13:46:12